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機科學室(計算機軟件與理論081202)介紹

【考研派】為大家提供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計算機科學室(計算機軟件與理論081202)介紹,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

特別推薦:
中科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室的前身是數學所計算站,成立于1972年,分為兩個組:軟件和硬件組、方法和程序組。1980年其中的軟件研究人員正式成立計算機科學室。陸汝鈐院士為首任室主任。周龍驤研究員為第二任室主任。
  • 現在,計算機科學室由陸維明研究員擔任室主任,由金芝研究員擔任室副主任,共有七位研究人員。
  • 研究工作與獲獎
  • 中科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室是我國知識工程和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的發源地之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 在知識工程方面,陸汝鈐院士主持研制成功知識工程語言TUILI和大型專家系統開發環境《天馬》。其中,《天馬》已應用于國防和經濟等20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解決知識工程中的瓶頸問題,還研究出基于類自然語言理解的一套知識自動獲取技術,應用于基于知識的應用軟件自動生成。
  • 在軟件工程方面,陸汝鈐院士倡導并主持完成了以軟件的機械化生成和移植為目標的系列軟件計劃(XR計劃),推動了當時國產機軟件缺乏問題的解決。后來進一步把類自然語言理解和軟件工程中的領域分析和領域建模結合起來,促進了管理軟件開發的自動化。
  • 在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藝術方面,陸汝鈐院士還研究并主持研制了一套全過程計算機輔助動畫生成技術,從受限自然語言理解開始,把中文童話故事自動轉換成動畫片,讓計算機模擬腳本改編,電影導演和攝影師的功能,在藝術創造領域發展了人工智能技術。
  • 這一系列工作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好評。由于這些成果,陸汝鈐院士領導的科研集體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集體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在陸汝鈐院士工作的影響下,該室成員在數據庫技術、電子商務、Petri網、自然語言理解、基于知識的需求工程等方面均作出了很好的工作。因此獲得中科院盈科優秀青年人才獎,并有兩人獲得中創軟件人才獎。
  • 主持的科研項目
  • 1.主持國家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知識工程環境》,國家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實用智能工具集的開發》,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第一期《智能軟件工具的概念模型研究》,國家九·五重點攻關項目第二期《基于領域分析的軟件開發技術》。這些項目均由陸汝鈐院士負責,全國先后有南京大學、中科院軟件所、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人參加了這些項目。
  • 2.主持國家863高技術課題《面向對象的軟件技術》,《基于本體論的領域分析和領域建模》,和《基于知識的需求工程》(編號2001AA113130)。這些項目由金芝研究員和陸汝鈐院士合作主持。
  • 3.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常識知識的實用研究》(編號69733020)。由陸汝鈐院士主持,有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計算所等單位參加。
  • 此外還曾主持中科院院長特別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要項目。
  • 學術交流活動
  • 中科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室還與國際科研單位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包括:
  • 1. 與法國國家科學院IRISA合作承擔中法合作項目。
  • 2. 與英國Ulster大學共同承擔英國皇家學會的中英合作項目。
  • 3. 與俄國科學院圣比得堡信息技術研究所的中俄合作項目。
  • 除此之外,計算機科學室還與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科研院所和大學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和合作關系。
  • 主要研究方向
  • 中科院數學所現在和將來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和知識工程,包括:
  • 1. 研究計算機計算機動畫自動生成中的相關理論和技術;
  • 2. 研究基于知識的軟件工程的相關理論和技術;
  • 3. 基于機器學習的生物信息學技術。
  • 4. 多媒體數據庫和電子商務
  • 5. Petri網
  • 研究生培養
  • 中科院數學所計算機科學室的計算機軟件和理論的碩士培養點、博士培養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均設立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前身為中科院數學所)中,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首批建立的。這些年來共培養了碩士、博士、博士后百余名,她 (他) 們分布于國內外科研、大學與IT行業公司中。
  • 由于培養過程中應用與理論并重,獲得學位的學生在各個行業均表現十分出色。比如,不少已提升為教授,正在培養博士生;有的己是國際著名公司NOKIA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學家 (約15O名研究人員,首席科學家共3名) ;有的在海外研學有成,己為中科院百人計劃吸引歸來;有的在國內信息安全領域已是舉足輕重的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有的己是國際著名金融公司的高級白領……
  • 在學習期間,由于導師和同學的共同努力,她 (他) 們也曾獲得過多種獎勵,包括,中國科學院院長獎,華為獎,劉永齡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