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考研政治電子版資料

【考研派 okaoyan.com】 為大家提供17考研政治電子版資料,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

17考研政治電子版資料詳細介紹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毛概著作記憶法;《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科學概念,即“無;2.強調認清中國國情的重要性“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3.分析了社會性質,提出革命對象、革命動力;4.指出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5.提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對“實事求是”作了新解釋:“事實就是客觀存在著的;《論反對日本帝
毛概著作記憶法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1939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科學概念,即“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強調認清中國國情的重要性“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
3. 分析了社會性質,提出革命對象、革命動力
4. 指出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能勝利
5. 提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改造我們的學習》 1941年
對“實事求是”作了新解釋:“事實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認為這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935年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是“他們從娘肚子帶出來的老毛病” 94
2. 闡明了與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分析了買辦資產階級發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 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革命性和動搖性、妥協性是由軟弱性決定的 01
《論聯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
1. 指出只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達到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
2. 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由各黨各派組成“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
3. 對人民戰爭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有一支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軍隊作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確戰略戰術,善于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游擊戰和運動戰,并以根據地為依托,實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進行人民戰爭
4. 概括了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判 03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1925年
1. 分析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特殊情況,科學地劃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指出各自的政治態度
2. 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92
3. 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
4. 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闡明認清對象對革命勝利的極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義論》 1940年
1. 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2.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3. 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政體,并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歸納綱領
4.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 92
5. 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38年
指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科學的態度是實事求是”
《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8年
第一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概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中首次提出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
1. 總結辛亥革命失敗原因:“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
2. 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3. 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
4. 分析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 1943年
第一次從哲學高度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理論概括,把黨的群眾路線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法和唯物論有機地統一起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1948年
1. 制定了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各項政策,確立了革命勝利后建設人民民主專政新國家的藍圖,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論上做了準備
2. 說明在全國勝利局面下,黨的工作中心必須由鄉村轉到城市,必須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3. 分析了當時中國的五種經濟成分的發展狀況和黨必須采取的正確政策
4. 估計了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階級斗爭的新形勢,提醒全黨警惕“糖衣炮彈”,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 1955年
在按語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社會經濟制度發生根本變革的時期,尤其是這樣。” 《論人民民主專政》 1949年
1. 總結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基本經驗,“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2.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進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
3. 科學闡明新中國國家政權的性質及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與相互關系
4. 指出“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 00
5. 提出新中國在政治上必須實行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
《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1929年
指出: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式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從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
《論持久戰》1938年
1. 分析了中日雙方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關鍵)、敵寡助我多助 94.99
2. 批駁“速勝論”和“亡國論” 99
3. 預見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防御、相持、反攻 99
4. 闡明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來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 99
5. 把抗日游擊戰爭放在戰略地位考察,依據國情,即“中國是一個處于進步時代的大而弱的國家” 95
6. 闡明了戰略防御理論,應承認積極防御,反對消極防御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957年
1. 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的矛盾問題,提出了正確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2. 分析了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3. 論及了民主與專政,民主與集中的關系
4. 辨證地論證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5. 指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是我國具體的歷史條件的產物
6. 詳盡論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是首次提出)
7. 闡述了知識分子問題
《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1948年
1. 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 提出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工業生產”
3. 第一次把官僚資本主義列為革命對象
《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1931年
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
《目前形式和我們的任務》 1947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① 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② 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③保護民主工商業2. 提出土改的兩個原則: ①必須滿足貧農雇農的要求②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3. 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鄧小平主持 1981年
1. 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量力而行,積極奮斗,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現代化的目標
2. 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完整、系統的論述,并把它們提高到“靈魂”、“精髓”的高度,凸現了它們的本質意義
3. 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4. 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及毛澤東思想,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毛澤東晚年的錯誤
《共產黨人發刊詞》 1939年
1. 提出黨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93.02
2. 第一次提出“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3. 把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
4. 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中國革命的兩個武器,黨組織是掌握這兩個武器的英勇戰士 95
5. 分析了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對帝(帝、封)、革命動力(無、農、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裝斗爭)
《反對本本主義》 1930年
1. 是黨內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獻 01
2. 是黨內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線的文章
3. 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4. 認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開始形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拘纬闪嗣鞔_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論十大關系》 1956年
1. 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根據中國情況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標志著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
2. 闡述了正確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則,強調要處理好這些矛盾的各個方面以調動各種積極因素
3. 闡述了重工業、農業的關系
4. 論述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5. 第一次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6. 將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作為一個大問題提出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
第一次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中心問題,即“基本上是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
第一次提出從思想上建黨的著作:《井岡山的斗爭》;
第一次明確提出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建設的代表作:《共產黨人發刊詞》;
第一次提出黨風科學概念的著作:《整頓黨的作風》;
第一次把黨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的著作:《論聯合政府》;
第一次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命題的會議:六屆六中全會;
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的根本思想原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的文章:《<共產黨人>發刊詞》;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線”概念的文章:《反對本本主義》;
最完整系統地闡述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著作:《改造我們的學習》;
毛澤東思想形成標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實踐和理論闡述;
毛澤東思想成熟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形成;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著作:《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最早論述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第一次公開使用”人民民主專政“的文章:《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一篇系統闡述毛澤東思想的文獻:中共七大劉少奇做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
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鄉村到城市的文獻:在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做的報告; 第一次提出建設一項偉大的工程:《共產黨人發刊詞》;
第一次系統總結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共產黨人發刊詞》;
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積極因素??”的報告:《論十大關系》;
第一次明確指出執政黨建設問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包仁答疑
問題:今年的政治經濟學熱點和重點
[包仁]:個人認為有幾個問題很重要,價值規律,股份公司和公有制形式多樣性,積極推行股份制,要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包括關于改革以來中央對公有制發展這些問題.另外非公有制經濟它的地位,作用,性質,宏觀調控 ,宏觀調控依據,必要性,宏觀調控的內容,這些都要注意.
問題:關于形勢和政策注意的大事有什么,請推薦時事方面的指導書
[包仁]:要把大事記讀一遍,考試范圍內的事歸納一下,在這個基礎上要記兩點.
第一要篩選,時政題總共十分,大事記每個月有很多,要注意考研時政一般考的是大事,國內國際重大問題,熱點問題.國內的往往是中央的一些領導講話,中央重要會議指示的精神.國際上熱點問題,如反恐,伊拉克戰爭,朝鮮核問題.抓大事,一般的小事可以忽略過去,要考往往是大事,國際上大事往往是中國國家和外國國家的關系.
第二把你認為大事根據大事記平常做的分析,推廣的范圍要廣,篩選出來大事以后,復習把握時政時要注意兩點:第一因為時政考的既是選擇題,單選多選,換句話來講時政任務就是劃勾,不需要你自己準備材料.復習時政的時候,把這個事是什么搞清楚,來龍去脈,包括焦點背景要講清楚.國內的會議是什么,會議的各方面的事要記住.特別重大的國際上的事不僅要知道是什么,還要了解官方立場,比方說對伊拉克戰爭我們怎么看,對反恐怎么看,中東問題我們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什么,朝鮮核問題我們政府的基本立場是什么,中日立場,中央強調癥結,矛盾點在哪,日本不放棄參拜靖國神社,考試要考什么,可能考這些事怎么看,不是考你個人的觀點,是考官方立場,中央怎么看,政府怎么看.時政我個人預測的話,剛剛召開不久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最初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決議,這個中間有一些重要的提法.
我個人認為關于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決議時政考試必然會涉及,必然會考到,要做一下重點.
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編輯點評:《人民日報》 (2005年07月10日 第七版)文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決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科學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應當深刻把握其全面性和整體性特征,充分認識其動態發展的過程。
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從人類歷史時空的宏觀視角來看,和諧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固定不變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對和諧社會,處在不同時代的人必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描述的“理想國”、我國古代的“大同社會”等,都是那個時代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和諧社會”。
20世紀70年代末以后,我國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現代化國家,反映了人們的渴望和追求。盡管當時沒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但我們黨始終注意把握經濟、政治、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注意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體制改革同步推進,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從而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為我們今天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切實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黨中央總結過去的經驗,科學分析國內外的形勢,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之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這一要求和目標,以20多年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基礎,以當代中國和世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為背景,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特征。可以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整體性和全面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整體的、全面的和諧,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領域和環節上實現和諧。具體說來,應當努力追求和不斷實現這樣幾個方面的和諧: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每個社會成員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利益上還將存在矛盾和差別。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因此,追求并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其必要條件。從一定意義上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過程,就是每個人的主體意識、他人意識、公民意識不斷覺醒和生成的過程。
人與社會的和諧。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為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創造了制度基礎,但個人與社會之間仍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最終都應體現和落實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發展和完善上,也只有不斷給予每個社會成員以更多的關懷,尊重個人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價值和尊嚴,社會自身才能夠不斷發展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不斷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社會主義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環境污染、生態脆弱、能源危機等問題的困擾。如果對自然界采取無休止的索取和征服的做法,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因此,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理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
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告訴我們,在事物的發展演化進程中,和諧總是相對的,絕對、靜止的和諧狀態是不存在的。社會發展也是如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一個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從而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程度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是永無止境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在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各方面的需求,但這個滿足不會一蹴而就。因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一個需求得到滿足后必然會產生新的需求,滿足是相對的、暫時的,不滿足則是絕對的和永遠的。正是這種不斷滿足而又不能充分滿足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
著力實現發展的均衡。均衡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一個社會如果在整體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現嚴重失衡,必然會危害社會的穩定運行和可持續發展。然而,社會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和諧只是這個動態過程在某一時段所達到的狀態。社會要繼續發展進步,就意味著不斷打破原來的均衡,在更高一級上形成新的均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追求絕對的、靜止的均衡,而是要不斷實現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動態的均衡。
努力縮小發展的差距。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沒有差距的社會。在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差距總是客觀存在的。差距產生壓力,壓力催生動力。沒有差距的社會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無生機。但差距不能過大,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否則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當代中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依然存在貧富差距、發展程度差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要消滅差距,而是盡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控制在社會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從而促使人們把差距轉換成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政治怎么背得快背得牢
一、政經背誦總結
1.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有:利潤,平均利潤,商業利潤,銀行利潤,股息,利息,農業利潤,資本主義地租。
2.揭示階級剝削范疇有:相對剩余價值,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率,生產價格,揭示單個資本家對本企業職工進行剝削的范疇有:絕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揭示三大階級相互關系的范疇有:資本主義地租,
3.掩蓋資本主義剝削范疇的有:利潤,利潤率,平均利潤,生產價格,資本主義工資的表現形式。
4.高于平均利潤的有:農業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壟斷利潤。與平均利潤相當的有:產業利潤,商業利益,銀行利潤,農業資本家所得的利潤。低于平均利潤的有:借貸股息,資本主義地租與平均利潤不可比
5.商品的內在矛盾有:價值與生產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6.衡量商品價值的外在尺度是貨幣,內在尺度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閱讀理解各題型命題規律獨家揭密
根據大綱和歷年考題,我們把題型分為7種:推理題,例證題,詞匯題,句子理解題,指代題,主旨題,態度題.下面就我去年在復習真題并結合老師的講座有一套命題規律小結:
(一) 推理題
推理題一般包括數字推理,知識推斷和邏輯推理,它主要考察我們理清上下邏輯關系的能力,可以算是各類題型中最難的一種(我錯的最多的一種,所以首先總結它的規律)。推理題常??疾榭忌苓M行有關的判斷、
 

文章來源:17考研政治電子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