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 專業課大綱

Add考研派研究生微信
為你免費答疑

QQ咨詢:

【考研派 okaoyan.com】 為大家提供2018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 專業課大綱,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

2018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  專業課大綱詳細介紹如下,希望可以幫助到正在考研路上你:
Ⅰ考試性質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是為醫學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目的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所需要的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范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臨床醫學人文精神重點考查醫學職業責任意識、醫患溝通能力、醫學倫理法規等基本職業素養;基礎醫學部分重點考查中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醫學部分重點考查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知識,對臨床常見病進行辨證論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學理論知識以及醫學人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熟悉記憶中醫學基礎理論,診法與辨證,常用中藥的藥性功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義,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規律、醫學人文等知識,并準確理解相關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斷:運用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解釋病癥發生發展及診治的機制,并對常用中藥、方劑、腧穴、治法及病癥進行分析與判斷;運用醫學人文相關知識,分析判斷醫患溝通、醫學倫理法規等問題。
  3.綜合運用:綜合運用中醫學基本理論和方法,闡釋有關的理論問題,并對臨床常見病癥進行診斷、立法、遣藥處方、針灸治療;綜合運用醫學人文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臨床和醫學研究中常見的倫理法規等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中醫基礎理論 約13%
  中醫診斷學 約13%
  中藥學 約13%
  方劑學 約13%
  中醫內科學 約28%
  針灸學 約14%
  臨床醫學人文精神 約6%
  四、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 第1—36小題,每小題1.5分,共54分
  第37—81題,每小題2分,共90分
  B型題 第82—105題,每小題1.5分,共36分
  X型題 第106—165題,每小題2分,共120分
  Ⅳ考查內容
  一、中醫基礎理論
  (一)緒論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對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義。
  歷代著名醫家對中醫學理論的充實和發展。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的主要貢獻。
  3.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機體自身的整體性,內外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在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法、辨證和治療等方面的體現。
  (2)辨證論治:證的概念,辨證與論治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含義及運用。
  (二)精氣、陰陽、五行
  1.精氣學說
  (1)精氣的基本概念。
  (2)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精氣的運動與變化,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3)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對精氣生命理論構建的影響,對整體概念構建的影響。
  2.陰陽學說
  (1)陰陽的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
  (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3.五行學說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自然界的變化與臟腑形體官竅的聯系,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與傳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學說形成的基礎及主要特點。
  3.五臟的共同生理特點,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點,腦、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區別。
  7.五臟與志、液、體、竅、時的關系。
  8.臟腑之間關系:臟與臟之間的關系,臟與腑之間的關系,六腑之間的關系。
  (四)精氣血津液
  1.精
  (1)人體之精的概念。
  (2)人體之精的生成。
  (3)人體之精的功能。
  2.氣
  (1)氣的概念。
  (2)氣的生成。
  (3)氣的生理功能。
  (4)氣機、氣化的概念。
  (5)氣的升降出入及其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體現。
  (6)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概念、組成、分布與主要功能。
  3.血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運行。
  4.津液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1)精和氣的關系:精氣互生互化。
  (2)精和血的關系:精血互生互化。
  (3)氣和血的關系: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
  (4)氣和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氣能行(化)津,氣能攝津,津能載氣。
  (5)血和津液的關系:津血同源。
  (五)經絡
  1.經絡的概念與經絡系統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名稱、循環走向與交接規律、分布規律、屬絡表里關系、流注次序。
  3.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
  4.奇經八脈的概念、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5.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的概念及生理功能。
  6.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六)體質
  1.體質的概念。
  2.體質學說的應用。
  (七)病因與發病
  1.病因
  (1)中醫學病因分類。
  (2)六淫的概念及其致病的共同特點。
  (3)六淫各自的性質及其致病特征。
  (4)癘氣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5)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6)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7)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8)痰飲、淤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2.發病
  (1)邪正與發病。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系。
  (3)發病的類型。
  (八)病機
  1.病機的概念。
  2.邪正盛衰病機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由實轉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正勝邪退,邪勝正衰,邪正相持,正虛邪戀,邪去正不復。
  3.陰陽失調病機
  (1)陰陽失調病機的概念。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亡失等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氣血失常病機
  (1)氣血失常病機的概念。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氣的失常:氣虛、氣機失調(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
  血的失常:血虛、血瘀、血熱、出血。
  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不榮經脈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5.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概念。
  (2)津液代謝失常病機的內容:津液不足,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內生“五邪”病機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風氣內動(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等病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7.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
  (2)經絡病機的內容: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8.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的概念。
  (2)五臟的明陽氣血失調:心陽心氣的失調、心陰心血的失調,肺氣的失調、肺陰的失調,脾陽脾氣的失調、脾陰的失調,肝氣肝陽的失調、肝陰肝血的失調,腎的精氣不足、腎的陰陽失調等病機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3)六腑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4)奇恒之腑功能失調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九)防治原則
  1.預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變。
  2.治則
  (1)治則的概念、治則與治法的關系。
  (2)治病求本的含義及意義。
  (3)正治與反治的含義及其適應范圍。
  (4)標和本的含義,治標與治本的運用及其適應范圍:急則冶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
  (5)扶正與祛邪的概念、適應范圍及其應用原則和方法。
  (6)調整陰陽:調整陰陽的概念和原則,損其偏盛、補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適應范圍。“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中求陰”,“陰中求陽”等法則的含義及應用。   (7)調整臟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8)調理氣血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9)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概念及其運用。
  二、中醫診斷學   (一)緒論   1.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診法、辨證、辨病、病案書寫。
  2.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內,見微知著,以常達變。   3.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整體審察、四診合參、病癥結合。
  (二)望診
  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亂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2.望色:常色、病色的概念、特征及臨床意義,五色的臨床意義。
  3.望形體:強、弱、胖、瘦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4.望姿態:常見異常姿態的表現與臨床意義。
  5.望頭面、五官、頸項:頭面、五官及頸項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6.望軀體與四肢:胸脅、腹、腰背部及四肢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7.望二陰:前陰、后陰的常見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8.望皮膚:常見皮膚色澤、形態的異常表現與臨床意義。
  9.望排出物:痰、涎、涕、嘔吐物、大小便的顏色、質地、量的異常變化與臨床意義。
  10.望小兒食指絡脈:望食指絡脈的方法,常見食指絡脈的異常變化的臨床意義。
  11.望舌:舌診的原理與臨床意義,舌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變異,望舌質(舌神、舌色、舌形、舌態、舌下絡脈)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望舌苔(苔質、苔色)的內容及其臨床意義,舌質和舌苔的綜合分析。
  (三)聞診   1.聽聲音:音啞與失音、語聲重濁、譫語、鄭聲、獨語、錯語、狂言、言謇、喘、哮、氣短、咳嗽、嘔吐、呃逆、噯氣、太息、噴嚏及腸鳴的特征與臨床意義。   2.嗅氣味:病體與病室異常氣味的臨床意義。
  (四)問診   1.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與家族史。
  2.問寒熱:寒、熱的含義,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及寒熱往來的概念、表現類型與臨床意義。
  3.問汗   表證辨汗:表征無汗與有汗的臨床意義。
  里證辨汗:自汗、盜汗、大汗、戰汗的表現特征與臨床意義,里證無汗的臨床意義。
  局部辨汗:頭汗、心胸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及陰汗的表現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4.問疼痛   疼痛的性質:脹痛、刺痛、冷痛、灼痛、重痛、酸痛、悶痛、絞痛、空痛、隱痛、竄痛、固定痛、掣痛的表現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疼痛的部位:頭痛、胸痛、脅痛、胃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和周身疼痛的表現類型及臨床意義。
  5.問頭身胸腹不適:頭暈、胸悶、心悸、脅脹、脘痞、腹脹、身重、麻木及乏力的表現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6.問耳目:耳鳴、耳聾、目痛、目眩、目昏和雀盲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7.問睡眠:不寐與多寐的概念、表現類型與臨床意義。
  8.問飲食與口味
  口渴與飲水:口不渴、口渴多飲、渴不多飲等的表現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食欲與食量:食欲減退、厭食、多食易饑、饑不欲食及偏嗜食物的表現特征與臨床意義。
  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酸、口咸、口澀、口黏膩的表現特征與臨床意義。
  9.問二便
  大便:便次、便質及排便感異常的表現類型及其臨床意義。
  小便:尿次、尿量及排尿感異常的表現類型及其臨床意義。
  10.問婦女   月經:月經異常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帶下:帶下異常的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11.問男子:陽痿、陽強、遺精、早泄的表現特征及臨床意義。
  12.問小兒:出生前后情況,預防接種史,傳染病史,發病原因。
  (五)切診
  1.脈象形成的原理,診脈的臨床意義。
  2.脈診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項。
  3.脈象要素,正常脈象的特征及生理變異。
  4.28脈的脈象特征及其臨床意義。
  5.相兼脈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6.脈癥的順逆與從舍,。
  7.按胸脅、脘腹、肌膚、手足及腧穴的內容與臨床意義。
  (六)八綱辨證
  1.陰陽
  (1)陰證和陽證的概念與臨床表現。
  (2)陰虛證和陽虛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3)亡陰證和亡陽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表里
  (1)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3.寒熱
  (1)寒證和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寒熱轉化、寒熱錯雜、寒熱真假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4.虛實
  (1)虛證和實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虛實轉化、虛實錯雜、虛實真假的表現類型及機理分析。
  (七)病因辨證
  風淫證、寒淫證、暑淫證、濕淫證、燥淫證、火淫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及證侯分析。
  (八)氣血津液辨證
  1.氣虛證、氣陷證、氣脫證、氣滯證和氣逆證、氣閉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2.血虛證、血瘀證、血熱證、血寒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3.氣虛血瘀證、氣滯血瘀證、氣血兩虛證、氣不攝血證和氣隨血脫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4.津液不足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5.痰證、飲證、水停證、內濕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候分析。
  (九)臟腑辨證
  1.心與小腸病病證:心氣虛證、心陽虛證、心陽暴脫證、心脈痹阻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火亢盛證、痰蒙心神證、痰火擾神證、小腸實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2..肺與大腸病病證:肺氣虛證、肺陰虛證、風寒束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犯肺證、肺熱熾盛證、痰熱壅肺證、痰濕阻肺證、大腸濕熱證、腸燥津虧證、大腸虛寒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3.脾與胃病證:脾氣虛證、脾虛氣陷證、脾陽虛證、脾不統血證、寒濕困脾證、濕熱蘊脾證、胃氣虛證、胃陽虛證、胃陰虛證、胃火熾盛證、食滯胃脘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4.肝與膽病證:肝血虛證、肝陰虛證、肝郁氣滯證、肝火熾盛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動證、肝膽濕熱證、寒滯肝脈證、膽郁痰擾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5.腎與膀胱病證:腎精不足證、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腎氣不固證、腎虛水泛證、膀胱濕熱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6.臟腑兼證:心腎不交證、心腎陽虛證、心肺氣虛證、心脾兩虛證、心肝血虛證、肺脾氣虛證、肺腎氣虛證、肺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肝火犯肺證、肝郁脾虛證、肝胃不和證、脾腎陽虛證的概念、臨床表現和證候分析。
  (十)其他辨證方法
  1.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的概念,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六經病證的傳變形式。
  2.衛氣營血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的概念,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衛氣營血病證的傳變形式。   3.三焦辨證:三焦辨證的概念,上焦病證、中焦病證、下焦病證的概念、臨床表現與證侯分析,三焦病證的傳變形式。

文章來源:2018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 專業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