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干干操操操_www日本高清视频_一区二区精品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_av成人免费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西華師范大學考研/保研免費資源: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專業

西華師范大學學姐
為你答疑,送資源

【21/22考研群,請加入】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文學院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 一、培養目標
本碩士學位授權點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本專業高層次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具體要求是: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遵紀守法,作風正派;比較系統地掌握中國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
2.培養刻苦、嚴謹、求實創新、勇于探索的學風;熟悉和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學科發展歷史,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查詢、閱讀和使用文獻的能力;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
3.具有獨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重大問題的能力;能夠成為勝任教學、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專門人才;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計算機達到合格標準。
4.堅持鍛煉身體,磨煉頑強的意志。
二、研究方向
1.文藝學(050101)
(1)文藝美學:以文學藝術特殊的審美性質和特殊的審美規律為主要研究對象,圍繞文藝理論和美學的基本問題、命題、規律展開研究,揭示文藝作品及其創造和接受這三個方面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規律。
(2)中國文化與文論:以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文學藝術思想和美學思想的層面,重新解讀、闡釋、評價歷代文論經典、文論家、文論范疇和命題,進而揭示其中國特色與當代價值。
(3)西方文化與文論:以西方文化傳統中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文學藝術思想和美學思想的層面,重新解讀、闡釋、評價西方文論經典、文論家、文論范疇和命題,進而揭示其西方特色及其對中國文論建設的意義。
(4)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以西方文化理論及其在文藝研究中的批評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文藝學的發展現實,凸顯文藝學的跨學科特色,研究西方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中的重要理論家、重要問題和命題,展開審美文化、大眾文化中的個案研究,從跨學科的角度推進文藝學的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
2.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050102)
(1)對外漢語教學:本研究方向以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實踐為導向,理論聯系實際,既注重教學實踐又關注相關理論,以培養能夠在海內外的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勝任漢語教學工作的學生為目標。
本研究方向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二語習得”規律,探索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漢語學習以及能力評估和水平測試,創造出國交流機會、培養非沉浸式教學的漢語教學成效。需要掌握至少一門外語,能勝任外國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并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
(2)理論語言學與語言規劃: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把漢語研究實際和普通語言學的理論結合起來,全面分析、研究100多年來有代表性的語言學理論,探索我們自己的理論語言學研究之路。適當關注語言學史研究,但并不局限于“往后看”,更關注語言學理論的“向前走”問題。語言規劃研究主要側重于理論研究,注重結合國家的宏觀語言政策與語言規劃,起到作為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的“橋梁”的作用。
本研究方向研究現代語言學的相關流派、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注重提高語言理論水平、增加觀察語言現象的學術敏感,了解語言學的相關學術前沿問題。不忽視、不輕視理論研究,不舍棄、不排斥應用實踐,盡量使理論和應用能夠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3)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應用:本研究方向旨在運用語言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不同的社會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語言的社會本質和差異。社會語言學可以從社會來研究語言,又可以從語言來研究社會。社會語言學還可以對語言應用做出貢獻。
本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有:通過新詞新語研究來探討社會文化,在社會心理學的指導下探索語言的使用,把石刻文獻與社會文化聯系起來進行研究,詞典學理論和辭典編纂,等等。隨著研究內容的多元化,可以適時增加、調整部分研究內容。
3.漢語言文字學(050103)
(1)辭典學:重點研究辭典學理論、辭典編纂的一般規律。
(2)近代漢語研究:重點研究近代漢語的詞匯和語法,探尋其在漢語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現代漢語的影響。
(3)詞匯學:重點研究漢語詞匯的特征、詞義的性質與訓釋的方法。
4.中國古典文獻學(050104)
(1)唐宋文獻整理與研究:以唐宋文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古代文獻整理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結合起來,在古籍整理的基礎上進行作家作品研究。
(2)漢魏南北朝文獻整理與研究:主要研究漢魏南北朝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文學家及文學現象的文獻基礎及其意義。
(3)巴蜀文獻整理與研究: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各類文獻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為巴蜀地區以及全國的文化建設服務。
(4)元明清文獻整理與研究:以唐宋元明清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將中國古代文獻整理與古代文學研究結合起來,系統學習古代文獻整理的理論和方法,以此為基礎,研究宋元明清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問題。
5.中國古代文學(050105)
(1)先秦兩漢文學:主要研究本階段辭賦、詩歌、散文的藝術成就,認識在純文學概念尚未形成時期的文學發展狀況,認識此期文學與哲學、史學交相融合的特點。
(2)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五代文學:主要研究本階段詩歌、散文、詞及小說的成就,認識此階段文學創作由自發走向自覺并在詩文創作中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過程,以及新興的小說、詞等文學體式的發展狀況。
(3)宋元明清文學:主要研究詩詞、小說、戲曲、散文的成就,認識本階段文學的發展由以士大夫為中心的雅文學向以市民為中心的俗文學的轉變,以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的詞曲、戲劇、小說等文體的發展演變狀況和所取得的成就。
6.中國現當代文學(050106)
(1)作家與文本研究:培養學生從個案入手進行文學史研究的能力,重點研究20世紀以來的重要作家與作品,以“點”帶“面”,由此探尋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演變軌跡。
(2)文學思潮與文學史研究:重點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學思潮與文學史現象,進而探尋其發展和演變的一般規律。
(3)文學與文化研究:以近年來在國內產生廣泛影響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對文學史現象進行新的闡釋。
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050108)
(1)文學與宗教關系研究:主要研究基督教和佛教與二十世紀歐美文學、中國文學的關系。重點是基督教及《圣經》與西方文學的關系,分析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宗教價值以及某些宗教作品中的文學性質,以此來說明二者之間的相通性。
  (2)比較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立足于跨國家、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學科背景,研究比較文學的基本原理、學科發展、比較詩學和比較文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目的在于促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及不同人文學科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并培育具有跨文化與跨學科反省能力的人文研究者。
   (3)歐美文學研究:主要是掌握歐美文學的發展歷史、加強對歐美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以及對文學批評方法的運用;主要內容為古希臘、羅馬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9世紀文學、20世紀文學。
三、學制
一般為2—3年,最長不超過4年。第一、二學期夯實專業理論知識基礎;閱讀本專業方向指定的必讀書及參考書;公共必修課及專業必修課的學習。第三學期學習專業選修課程。第四學期主要參加實踐研究活動,圍繞研究方向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學位論文的準備工作;完成教學實踐或社會實踐任務。第五、六學期寫出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
四、培養方式
1.采取集體培養與導師個人負責制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導師組學術群體的作用,依靠學術群體開出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讓研究生通過各門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再由導師分別承擔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
2.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認真閱讀任課教師布置的參考書和代表性論文,寫出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任課導師應對其認真檢查和評改。
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組織研究生參加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培養其獨立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學術活動,進行科學研究,三年學習期間,在省級學術刊物(正刊)發表本學科領域內以第一作者、西華師范大學為第一單位的學術論文一篇(含一篇)以上。
五、課程設置計劃
1.課程分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三類。學生在修業期間,總學分31學分以上(詳見附表)。
2.課程學習以一級學科內的專業必修課與二級學科內的專業選修課學習為主,輔之以一級學科內跨專業課程選修、經典文獻閱讀。要求每個專業的研究生必須選修2門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其它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并根據本專業確定的經典文獻閱讀書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讀書報告,作為資格審查的條件之一。
3.同等學歷或跨專業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選修2門本科課程,只記成績,不算學分,作為資格審查的條件之一,但如果沒有這2次選修成績,不能參加開題。
4.課程考核包括考試和考察兩種。必修課一律為考試,選修課可以考試也可以考察,三年中考試課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門。
5.課程經考試或考察合格(專業課必須達到70分為合格,其余課程達到60分為合格),才能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
六、必修環節
本專業實行學分制,總學分總學分在31學分以上。其中學位公共課程計7學分,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共計20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文獻閱讀2學分。修滿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者,方可畢業。 本專業碩士生的中期分流考核,一般定在修滿學分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通過者方可進入學位論文工作階段;未通過者,作結業處理。
七、專業實踐(含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和學術活動)
(1)專業實踐活動(含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及學術活動等):組織研究生到黨政機關、科研單位或其他有關單位參加實際工作;要求研究生參加教學實習,講授教材部分內容,學術型研究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進行教學實習,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教學實習;研究生應關心和了解學科的進展,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在校期間聽取本專業的學術報告不少于10次,或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講一次學術報告(主講一次可抵聽講3次)。(2學分)
(2)文獻閱讀:閱讀本專業相關文獻(2學分)
(3)論文發表:研究生論文答辯前必須在省級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以上(含一篇)與研究方向一致的學術論文。
八、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
(1)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持有一種專業敏感,能夠對問題的發展、現狀、特點和趨勢等形成方向性判斷;
(2)獨立查閱國內外學術文獻,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文獻綜述;
(3)能夠對文獻綜述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邏輯歸納并有所提煉和升華;
(4)能夠進行獨立的進行研究設計和思考,具備基本的調查方法和研究問題能力,并且能夠提出一些相對成熟的看法和觀點;
(5)擁有比較成熟信息處理、文字駕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學習期間,應該在導師指導下參與一定數量的科研活動,包括承擔導師或導師組的部分科研任務。
2.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1)選題有現實針對性或理論價值;立論正確,方法科學,觀點新穎,有獨到見解;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理論和政策觀點的闡述能自圓其說。
(2)通篇內容要體現上述“科研能力與水平”的要求,能夠準確地歸納和描述論文選題(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備的基礎理論、前沿成果和研究動態;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能夠體現本研究方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創新;能夠反映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字數達到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要求(3~5萬字),參考文獻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參考文獻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虛心接受導師或導師組的意見進行修改。
(4)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盡早確定論文選題范圍,第二學期開學時向導師提交選題范圍,導師簽字后交學院存檔。研究生應在第三學期內完成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時間與論文通訊評閱的時間間隔至少一年。開題報告的審查應重點考察文獻搜集、整理、綜述能力和研究設計能力。開題報告必須符合規范和要求,開題報告會必須公開進行。如果開題報告沒有通過,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按照開題報告會小組專家要求,在一個月內再次提交經過修改或重新選題的開題報告。專業學位應于第二學期五月下旬完成開題,其它要求與學術型相同。
(5)畢業論文開題通過后,應于本年度九月份提交論文寫作報告,十月底進行畢業論文中期檢查,十二月份向導師提交畢業論文初稿,并在研究生辦公室登記,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定稿,逾期則作延期答辯處理。論文寫作報告導師簽字后學院存檔,并作為論文送審資格進行審查。
九、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1.必讀書目:(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讀)
[1] 范文瀾. 中國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版
[2] 馮天瑜等. 中國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 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版
[4] 梯利. 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7月版
[5] 朱光潛. 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6月版
[6] 特雷·伊格爾頓.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版
[7] 周憲. 20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 王運熙、顧易生. 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9] 杜書瀛,錢競. 中國20世紀文藝學學術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0] 韋勒克. 文學理論,三聯書店出版社,1984年11月版
[11] 郭紹虞. 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版
[12]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6月版
[13] 胡經之等. 西方20世紀文論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1月版
[14] 吳楓. 中國古典文獻學齊魯書社,1982年10月版
[15] 潘樹廣. 中國古典文獻及其檢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16] 李致忠. 古書版本鑒定,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
[17] 趙振鐸. 訓詁學綱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
[18] 來新夏. 古典目錄學,中華書局,1991年版
[19] 陳  垣. 校勘學釋例,中華書局,2004年版
[20] 陳垣. 史諱舉例,中華書局,2004年版
[21]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印書館 ,1980年11月版
[22] 呂叔湘. 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5月版
[23] 陳保亞. 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4] 劉堅. 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5] 徐大明. 當代社會語言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6] 岑麒祥. 語言學史概要,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27] 胡明揚. 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8] 趙元任. 語言問題,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29] 高名凱. 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30] 徐通鏘. 基礎語言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1] 羅常培、王均. 普通語音學綱要,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版
[32] 董少文. 語音常識,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33] 王洪君.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4] 陳昌來. 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書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5] (清)馬建忠. 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版
[36]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商務印書館,1982年8月版
[37] 王力. 中國現代語法,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版
[38] 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商務印書館,1961年12月版
[39] 呂叔湘.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版
[40] 馬慶株. 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版
[41] 陸儉明、沈陽. 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2] 王念孫. 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版
[43] 王引之. 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44]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2月版
[45] 郝懿行. 爾雅義疏,中國書店,1982年9月版
[46] 錢繹. 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5月版
[47]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8] 石肆壬譯. 詞典學論文選擇,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49] 裘錫圭. 文字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50] 何九盈.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51] 何九盈. 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商務印書館2008年8月版
[52] 龔千炎. 中國語法學史稿,語文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53] 司馬遷. 史記,中華書局,1972年版
[54] 劉昫. 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55] 潘樹廣. 中國古典文獻及其檢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
[56] 三家注. 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57] 李善注. 文選,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版
[58] 沈德潛. 古詩源,華夏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9] 馬茂元. 唐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版
[60] 唐圭璋. 宋詞三百首箋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61] 錢鍾書. 宋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9月版
[62] 王起. 中國歷代戲曲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63] 方孝岳. 中國文學批評,三聯書店,1986年12月版
[64]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8月版
[65]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
[66] 陸侃如、馮沅君. 中國詩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版
[67] 張庚、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出版社,1980年4月版
[68] 楊伯峻. 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版
[69] 楊伯峻. 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1月出版
[70] 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
[71] 朱熹. 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
[72] 洪子誠著.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三聯書店,2002年8月版
[73] 南帆.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99個詞,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9月版
[74] 溫儒敏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75] 葉繼元. 學術規范通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76] 楊義. 中國現代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3卷本,1986年9月版
[77] 陳平原. 20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78]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8月版
[79] 王鐵仙. 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80] 溫儒敏.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81] 季羨林. 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2] 樂黛云、陳躍紅.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版
[83] 陳惇、孫景堯. 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84] 孟昭毅. 比較文學通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5] 辜正坤. 中西詩歌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86] 楊義. 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87] 曹順慶. 世界文學發展比較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8] 曹順慶. 中西比較詩學史,巴蜀書社,2008年版
[89] 胡經之.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上、下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版
[90][美]哈羅德·布羅姆. 如何讀,為什么讀,黃燦然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1月
[91][美]科林·布朗. 基督教與西方思想,查常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92] 于榮勝. 日本文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版
[93] 蔣維喬. 中國佛教史,上海書店,1989年8月版
[94]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共五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版
[95] [英]羅素. 西方哲學史,何兆武、李約瑟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版
[96] 海倫加德納. 宗教與文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
   2.選讀書目(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
[1] 馬克思.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2] 馬克思. 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年2月版
[3] 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63年6月版
[4] 柏拉圖. 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9月版
[5] 亞里士多德、賀拉斯. 詩學·詩藝,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3月版
[6] 康德. 判斷力批判,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7] 黑格爾. 美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8] 塞爾登. 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9] 托多羅夫. 俄蘇形式主義文論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10] 什克洛夫斯基. 散文理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11] 巴赫金. 文藝學中的形式主義方法,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
[12] 林燾、王理嘉.語音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13] 王洪君.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4]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15] 蘇培成. 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書海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6] 符淮青. 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7] 劉叔新. 漢語描寫詞匯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版
[18] 利奇. 語義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19] 皮錫瑞. 經學歷史,中華書局,2008年版
[20] 錢  穆. 國學概論,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21] 梁啟超.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版
[22] 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
[23] 鄭樵. 通志略,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24] 鄧宗榮. 社科中文工具書使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5]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6]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27] 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28]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29] 王先謙. 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
[30] 梁啟雄. 韓子淺解,中華書局,1960年版
[31] 黃節. 謝康樂詩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2] 李方直. 謝宣城詩注,萬有圖書公司,1979年版
[33] 錢仲聯. 鮑參軍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4] 倪 璠. 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35] 沈德潛. 唐詩別裁,中華書局,1964年版
[36] 高步瀛. 唐宋詩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7] 高步瀛. 唐宋文舉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8] 陳寅恪. 元白詩箋證稿,中華書局,1959年版
[39] 龍榆生. 東坡樂府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版
[40] 王文誥. 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
[41] 李慶甲. 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2] 龍榆生. 唐宋名家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3] 胡云翼. 宋詞選,中華書局,1962年版
[44] 唐圭璋. 全宋詞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5] 臧懋循. 元曲選,中華書局,1958年版
[46] 王起. 元明清散曲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7] 李文初等. 中國山水詩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8] 胡國瑞.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49] 吳熊和. 唐宋詞通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版
[50] 程千帆. 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2月版
[51] 吳組緗. 宋元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52] 鄧紹基. 元代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53] 郭英德. 明清傳奇史,江蘇古藉出版社,1999年5月版
[54] 嚴迪昌. 清詞史,江蘇古藉出版社,1990年版
[55] 郭豫適. 紅樓夢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1月版
[56] 章太炎. 國學講演錄,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年12月版
[57](德)黑格爾著. 歷史哲學,上海書店,1999年9月版
[58](英)帕特里克·加登納. 歷史解釋的性質,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9] 何兆武.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0]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年4月版
[61] 葛兆光. 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62]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4月版
[63] 米歇爾·福柯著. 知識考古學,三聯書店1998,年6月版
[64] 翦伯贊. 史料與史學,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5] 戴燕. 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版
[66](英)雷蒙·威廉斯. 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3月版
3.期刊(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選讀)
[1] 中國語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2] 世界漢語教學, 北京語言大學
[3] 當代語言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4] 語言教學與研究, 北京語言大學
[5] 語言科學, 徐州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
[6] 語言文字應用,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7] 漢語學報, 華中師范大學
[8] 方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9] 語言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10] 古漢語研究, 湖南師范大學
[11] 語文研究,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
[12] 對外漢語研究, 上海師范大學
[13] 漢語史學報,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14]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15] 南開語言學刊, 南開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化學院
[16] 語言學論叢, 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
[17] 語言研究集刊, 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科
[18] 中國文字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19] 中文信息學報,中國中文信息學會
[20]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中國標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
[21]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
[22] 文學評論,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23] 文學遺產,中國社科院文學所
[24] 文藝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
[25] 外國文學,北京外國語大學
[26] 外國文學評論,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
[27]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現代文學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
[28] 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華東師大
[29] 文史,中華書局
[30] 文獻,國家圖書館
[31] 古籍整理與研究,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東北師大
[32] 中國韻文學刊,中國韻文學會,湘潭大學
[33] 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
[34] 明清小說研究,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35] 民族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36] 文藝爭鳴,吉林省文聯
[37] 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協會
[38] 詩刊,中國作家協會
[39] 中國比較文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比較文學學會
[40] 世界文學,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 一、培養目標
本碩士學位授權點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專業高層次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具體要求是: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遵紀守法,作風正派;比較系統地掌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
2.培養刻苦、嚴謹、求實創新、勇于探索的學風;熟悉和掌握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發展歷史,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查詢、閱讀和使用文獻的能力;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研究動態。
3.具有獨立研究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現實問題的能力;能夠勝任中小學語文教學、語文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計算機達到合格標準。
4.身體健康。
二、研究方向
語文學科教學論:重點研究語文學科教育的一般規律與方法,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現實問題。
三、學制
一般為2—3年,最長不超過4年。第一、二學期夯實專業理論知識基礎;閱讀本專業方向指定的必讀書及參考書;完成公共必修課及專業必修課的學習。第三學期學習專業選修課程。第四學期主要參加實踐研究活動,圍繞研究方向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學位論文的準備工作;完成教學實踐或社會實踐任務。第五、六學期寫出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
四、培養方式
1.采取集體培養與導師個人負責制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導師組學術群體的作用,依靠學術群體開出必修和選修的課程,讓研究生通過各門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再由導師分別承擔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工作。
2.采取課堂講授與自學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認真閱讀任課教師布置的參考書和代表性論文,寫出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任課導師應對其認真檢查和評改。
3.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組織研究生參加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培養其獨立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研究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學術活動,進行科學研究,三年學習期間,在省級學術刊物(正刊)發表本學科領域內以第一作者、西華師范大學為第一單位的學術論文一篇以上。
五、課程設置計劃
1.課程分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三類。學生在修業期間,總學分31學分以上(詳見附表)。
2.課程學習以一級學科內的專業必修課與二級學科內的專業選修課學習為主,輔之以一級學科內跨專業課程選修、經典文獻閱讀。要求每個專業的研究生必須選修2門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其它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并根據本專業確定的經典文獻閱讀書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讀書報告,作為資格審查的條件之一。
3.同等學歷或跨專業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選修2門本科課程,只記成績,不算學分,作為資格審查的條件之一,但如果沒有這2次選修成績,不能參加開題。
4.課程考核包括考試和考察兩種。必修課一律為考試,選修課可以考試也可以考察,三年中考試課程一般不得少于六門。
5. 課程經考試或考察合格(專業課必須達到70分為合格,其余課程達到60分為合格),才能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
六、必修環節
本專業實行學分制,總學分總學分31學分以上。其中學位公共課程計7學分,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共計22學分,實踐環節2學分,文獻閱讀2學分。修滿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者,方可畢業。 本專業碩士生的中期分流考核,一般定在修滿學分進入學位論文工作之前。通過者方可進入學位論文工作階段;未通過者,作結業處理。
七、專業實踐(含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和學術活動)
(1)專業實踐活動(含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及學術活動等)。組織研究生到黨政機關、科研單位或其他有關單位參加實際工作;要求研究生參加教學實習,講授教材部分內容,學術型研究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進行教學實習,專業學位研究生在二年級第一學期教學實習;研究生應關心和了解學科的進展,積極參加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在校期間聽取本專業的學術報告不少于10次,或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講一次學術報告(主講一次可抵聽講3次)。(2學分)
(2)文獻閱讀。閱讀本專業相關文獻。(2學分)
(3)論文發表。研究生論文答辯前必須在省級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以上(含一篇)與研究方向一致的學術論文。(0學分)
八、科研能力與水平及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1.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
(1)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問題持有一種專業敏感,能夠對問題的發展、現狀、特點和趨勢等形成方向性判斷;
(2)獨立查閱國內外學術文獻,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文獻綜述;
(3)能夠對文獻綜述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邏輯歸納并有所提煉和升華;
(4)能夠進行獨立的進行研究設計和思考,具備基本的調查方法和研究問題能力,并且能夠提出一些相對成熟的看法和觀點;
(5)擁有比較成熟信息處理、文字駕馭和表述能力。
(6)研究生學習期間,應該在導師指導下參與一定數量的科研活動,包括承擔導師或導師組的部分科研任務。研究生論文答辯前必須在省級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發表一篇以上與研究方向一致的學術論文。
2.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
(1)論題有現實針對性或理論價值;立論正確,方法科學,觀點新穎,有獨到見解;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理論和政策觀點的闡述能自圓其說。
(2)通篇內容要體現上述“科研能力與水平”的要求,能夠準確地歸納和描述論文選題(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必備的基礎理論、前沿成果和研究動態;主要內容和主要觀點能夠體現本研究方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有所創新;能夠反映研究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
(3)字數達到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要求(3~5萬字),參考文獻不能少于40篇,(外文參考文獻要求不少于10篇);能虛心接受導師或導師組的意見進行修改。
(4)碩士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盡早確定論文選題范圍,第二學期開學時向導師提交選題范圍,導師簽字后交學院存檔。研究生應在第三學期內完成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時間與論文通訊評閱的時間間隔至少一年。開題報告的審查應重點考察文獻搜集、整理、綜述能力和研究設計能力。開題報告必須符合規范和要求,開題報告會必須公開進行。如果開題報告沒有通過,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按照開題報告會小組專家要求,在一個月內再次提交經過修改或重新選題的開題報告。專業學位應于第二學期五月下旬完成開題,其它要求與學術型相同。
(5)畢業論文開題通過后,應于本年度九月份提交論文寫作報告,十二月份向導師交畢業論文初稿,次年三月中旬定稿。論文寫作報告導師簽字后學院存檔,并作為論文送審資格進行審查。
九、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1.必讀書目:
語文教科書:建議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5冊;也可以根據今后的就業意向選讀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 [美]泰勒.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 良方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葉圣陶.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5]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 劉國正,顧黃初,章熊.中國語文教育叢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 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8] 李海林. 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論卷)[C].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9] 王尚文.語感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 張正君.當代語文教育流派概觀[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2.選讀書目
[1] 瞿葆奎 教育學文集·課程(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學(上、中、下)[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 王策三.教學論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4] 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 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 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0] 劉國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11] 王松泉,錢威. 語文教學心理學基礎[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2] 柳士鎮,洪宗禮.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13] [美]約翰•杜威. 民主主義與教育[M]. 王承緒譯.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4] [美]小威廉姆 E·多爾.王紅宇譯. 后現代課程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15] [美]艾倫•C. 奧恩斯坦, 費朗西斯•P. 漢金斯. 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M]. 柯森等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期刊
[1]《教育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月刊.
[2]《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月刊.
[3] 全球教育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月刊.
[4]《中學語文教學》.首都師范大學,月刊.
[5]《語文建設》. 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報刊社,月刊.
[6]《語文學習》.上海教育出版社,月刊. 一、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語文課程專任教師。具體要求為:
1、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2、具有良好的學識修養和扎實的專業基礎,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3、具有較強的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能理論結合實踐,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創造性的教育教學工作。
4、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5、能運用一種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資料。
二、招生對象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學習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
四、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分為學位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四個模塊。總學分不少于36學分。
(一)學位基礎課 (12學分)
1、外語(2學分) 
2、政治理論(2學分,含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3、教育學原理(2學分) 
4、課程與教學論(2學分)
5、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2學分)
6、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2學分) 
(二)專業必修課 (10學分)
1、語文課程與教材分析(2學分)
2、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3學分) 
3、語文學科教育測量與評價(2學分)
4、語文學科基礎與前沿問題(3學分)
(三)專業選修課 (6學分)
1、基礎教育改革研究(2學分)
2、現代教育技術應用(2學分)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學分)
4、中外教育簡史(2學分)
5、教育政策與法規(1學分)
6、語文學習理論與方法(2學分)
7、中國語文教育理論(2學分)
8、比較語文教育研究(2學分)
9、中國古代文學專題(1學分)
10、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1學分)
11、漢語言文字專題(1學分)
12、 文學經典鑒賞 (2學分)
(各培養單位可視具體情況加設2-4門課程。)
(四)實踐教學(8學分)
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實踐教學包括教育實習、教育見習、微格教學、教育調查、課例分析、班級與課堂管理實務等實踐形式,其中到中小學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半年(創造條件,盡可能采取頂崗實習的方式)。
五、教學方式
1、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教育實習、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
2、導師對學生既進行專業學習指導,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檢查。學生可參加導師承擔的科研工作。
3、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為核心。在課程學習上,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采用課堂參與、小組研討、案例教學、合作學習、模擬教學等方式,著重培養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以及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4、在中小學建立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做好教育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5、每位研究生在在讀期間還應參與中小學一線教研活動或聽講學院學術講座6次以上,或為本院研究生或本科生主講1次學術報告(主講一次可抵聽講3次)。
六、學位論文及學位授予
(一)學位論文選題應緊密聯系基礎教育實踐,來源于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論文形式可以多樣化,如調研報告、案例分析、校本課程開發、教材分析、教學案例設計等。論文字數不少于1.5萬字。
(二)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該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級教師職稱的中小學教師或教學研究人員。
(三)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授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同時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七、其它
非師范類專業畢業生入學后,應至少補修3門教師教育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論),不計學分。跨專業畢業生入學后,至少補修2門學科專業基礎課,不計學分。
八、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一)語文教科書(必讀)
建議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5冊;也可以根據今后的就業意向選讀其他版本的中小學語文教材。
(二)必讀書目
[1] 鐘啟泉:《現代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 張楚廷:《教學論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倪文錦:《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育家成長叢書·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于漪、錢夢龍、竇桂梅、高萬祥、李鎮西、程紅兵、李吉林等等),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 張正君:《當代語文教學流派概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三)選讀書目
[1] 王策三:《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 鄭金洲等:《學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 李海林主編:《語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論卷》,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
[5] 閻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6]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前期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7] 顧黃初、李杏保:《二十世紀后期語文教育論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8] 《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9] 《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 劉國正、顧黃初、章熊:《中國語文教育叢書》,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1]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2] 李海林:《言語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3] 倪文錦、歐陽汝穎:《語文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4] 劉國正:《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5] 柳士鎮、洪宗禮:《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四)期刊
[1] 《教育研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月刊
[2] 《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月刊
[3] 《語文教學通訊》(A刊和B刊),山西師范大學,月刊
[4] 《中學語文教學》 首都師范大學,月刊
[5] 《語文建設》 語言文字報刊社,月刊
[6] 《語文學習》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月刊 一、培養目標
培養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中小學課程專任教師與從事相關工作的教育教學管理人員。具體要求為:
1、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遵紀守法,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2、具有良好的學識修養和扎實的專業基礎,了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3、具有較強的教育實踐能力,能勝任本學科教育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學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能理論結合實踐,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創造性的教育教學工作。
4、熟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方法。
5、能運用一種外國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資料。
二、培養范圍
我校在職教育碩士“學科教學”領域包含12個專業,具體如下:
(1)學科教學·思政(045102)
(2)學科教學·語文(045103)
(3)學科教學·數學(045104)
(4)學科教學·物理(045105)
(5)學科教學·化學(045106)
(6)學科教學·生物(045107)
(7)學科教學·英語(045108)
(8)學科教學·歷史(045109)
(9)學科教學·地理(045110)
(10)學科教學·音樂(045111)
(11)學科教學·體育(045112)
(12)學科教學·美術(045113)
三、學習方式及年限
以在職學習為主。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
課程學習采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自學與指導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實行學分制。主要利用各個寒暑假進行授課和指導論文。前2年以課程學習為主,第4個假期開展學位論文工作,進行論文開題報告,第5個假期進行學位論文中期檢查(第3學年學位論文工作時間,在校不少于三個月)。學位論文答辯在第3學年下期進行,6月完成學位授予工作。第5、6個假期適當安排選修課。每個假期集中面授時間不少于5--6周(25--30天)。在職攻讀學習總時間不超過4年。
四、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分為學位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教學四個模塊。總學分不少于36學分。
(一)學位基礎課 (12學分)
1、基礎英語(2學分) 
2、政治理論(2學分)
3、教育學原理(2學分) 
4、教育心理學(2學分)
5、現代教育技術(2學分)
6、教育科學研究方法(2學分)
以上課程各專業均須開設。
(二)專業必修課 (10學分)
各培養單位應開設5-6門專業必修課程,每門課程2-3學分。課程設置應強調實踐性,兼顧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應拓寬和加深學科專業基礎,使學生了解學科發展前沿;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教育理論和科學方法研究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體課程:參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科教學”各專業培養方案執行。
(三)專業選修課 
各培養單位應開設若干門選修課程,每門課程1-2學分。課程設置應加強選擇性,滿足學生個性化專業發展的需求,提高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能力和實踐反思能力。
具體課程:參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科教學”各專業培養方案執行。
(四)教育實踐研究
教育實踐研究可采用工作總結、教學設計、教育調查、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生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撰寫一篇教育實踐研究報告,字數不少于8000字。
五、教學要求
各培養單位要正確處理分散與集中、自學與指導等不同學習方式的關系。應制定嚴格的考核標準,采取科學有效的考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課程學習的考查與考試可通過調查報告、課程論文、教學設計、教學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生任教的實際表現應作為考查考核的重要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長期從教的職業理想和信念。課程教學應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教學宜采用課堂講授與案例教學、自學、行動學習、模擬教學和實踐考察等相結合的多元化學習方式,應注重案例教學。應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注重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注重實踐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六、學位論文及學位授予
(一)學位論文要立足基礎教育實踐,注重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實驗報告或教育教學管理案例分析報告等。論文須符合學術規范,不少于于1.5萬字。
(二)學位論文評審應著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論文應按一定比例進行雙盲評審,嚴格答辯程序,保證論文質量。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至少有一名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的中小學教師或教學研究人員。
(三)學生修滿規定課程學分,通過論文答辯,由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批準授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中國古代文學碩士點歷史悠久,學術底蘊深厚。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肇始于1943年墨學家伍非百先生創建西山書院文學系之時,迄今已有70余年歷史,現為省級重點學科。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國首批碩士點之一,下設先秦漢魏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4個研究方向。
本碩士點現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其中5人具有博士學位。有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人,四川省教學名師2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學緣結構合理,教師主要畢業于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
近年來,本碩士點共出版學術著作近20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期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0余項省級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其中國家教育部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四川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1項、四川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2項、四川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2項。
經過幾代學人30余年的努力,該碩士點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優勢,在文學文化學、古代文學與學術等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其成果在學界處于領先水平。該碩士點已建設成為學術梯隊合理、專業特色鮮明、學科資源豐富、科研成果豐碩、人才培養成效明顯的學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本碩士點自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以來,共培養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余人,其中部分畢業生考取了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中已有20余人晉升為教授或研究員,近10人已成為博導。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點面向全國招生,歡迎各位考生報考本學位點。
本碩士點負責人為蔣玉斌教授,導師為蔣玉斌教授、曾良教授、周曉琳教授、孫寶教授、方新蓉教授、唐愛明副教授、胡燕副教授。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語文學科教學論方向)主要面向高等師范院校、省市教育科研機構、教育傳媒出版機構及基礎教育一線培養具有較強的語文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本碩士點于2000年正式招收碩士研究生,迄今為止,已招收培養16屆、逾百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
     本碩士點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目前有教授(研究員)2人,副教授4人;其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向博士1人,碩士4人。近年來,本專業導師共主持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項目5項,主持地廳級課題8項,在《光明日報》、《教育學報》、《教育發展研究》、《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教育理論與實踐》、《學術界》、《文藝爭鳴》等理論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相關著作、教材10部,獲四川省教學成果獎和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多項。本專業在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語文教材研究、文學教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有著較為豐厚的學術積淀。
     本碩士點負責人為陳勇博士,導師為陳勇博士、陳樹生教授、梁玉敏教授、粟斌副教授、曾洪軍副教授、杜二敏副教授。 文藝學學科團隊從中西方文化傳統出發關注文學理論、文化理論與文化研究學術前沿,注重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納入西方思想史的視野和脈絡予以重新考察,著力研究全球化運動中文化(文學)生產方式的演變,注重從中國現實出發展開對中國文學理論傳統的再發現與再闡釋,關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視覺呈現與文化工業等問題。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10項,在《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文藝爭鳴》、《當代文壇》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教材1部。獲得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文藝學學科團隊自1997年開始掛靠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點,培養文藝美學和文學批評方面的碩士生,畢業學生50余名,具有指導碩士生的豐富經驗和良好學術水平。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研究領域各具特色。現有導師7人,分別來自四川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西華師范大學等高校。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6人具有博士學位,1人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
     劉進教授、李長生博士、劉麒麟博士等以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文學)理論為核心,厘清西方文化理論的傳統與脈絡,在現代性批判的視域中展開對文化(文學)批評理論的學術研究,關注中國文化產業實踐中意識形態功能的實現策略等現實問題;劉玉平教授、楊紅旗教授、李媛博士等以中國文化傳統為背景,立足中國文學藝術經驗,展開對中國文化(文學)理論傳統的研究;王小娟博士等立足于中國文化產業的現實經驗,以影像文化、傳媒文化為核心,以傳媒文化與傳媒效果研究為核心,以傳媒理論在當下傳媒文化研究領域的適用性研究為突破點,展開對中國文化產業具體的經驗研究、實踐分析與文化批評。
     本碩士點負責人為劉進教授,導師為劉進教授、劉玉平教授、楊紅旗教授、王小娟副教授、李媛副教授、李長生副教授。 全日制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具有扎實的語文教育理論基礎和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學制兩年。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全日制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學位碩士點于2010年正式招生,迄今已招收碩士生240人,畢業88人,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有:高等學校、教育科研機構、中小學、教育傳媒機構等。
     本學位點師資力量雄厚,形成了穩定的科研團隊,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科研成果。目前該學科共有校內碩士生導師44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擁有博士學位者27人。近年來,導師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1項。另外,本學科還聘請了中小學一線知名專家、教育行政部門領導、校長19人擔任校外導師。
     本學科依托文學院,在中小學語文教材研究、語言教學研究、文學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和中小學語文教育作出了貢獻。
本碩士點負責人為陳勇博士,校內導師為陳勇博士、陳樹生教授、梁玉敏教授、劉進教授、康健教授、楊小平教授、王勝明教授、蔣玉斌教授、傅宗洪教授、邱永旭教授、劉玉平教授、薄守生教授、傅學敏教授、何希凡教授、楊紅旗教授、張霞教授、鄭海濤教授、鄧春琴副教授、杜二敏副教授、方新蓉副教授、傅華副教授、甘秋霞副教授、韓斌育副教授、賴慧玲副教授、李仕華副教授、李媛副教授、胡燕副教授、羅建新副教授、廖德明副教授、羅文軍副教授、強中華副教授、粟斌副教授、唐愛明副教授、王小娟副教授、吳繼剛副教授、徐強副教授、嚴正道副教授、楊敏副教授、楊勇副教授、余作勝副教授、曾曉舸副教授、曾洪軍副教授、周蕓芳副教授、朱力副教授。
     校外導師為衡智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李祥文(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陳斌(語文特級教師)、李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仲衛國(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楊明(語文特級教師)、高正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程曉媞(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龍紹明(語文特級教師)、陸江(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陳祎(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梅紹友(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何翔宇(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馬榮華(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胡雪原(中學語文高級教師)、鄧燕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劉曉峰(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杜金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卿平海(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肇始于1943年梁啟超弟子著名墨學家伍非百先生創建西山書院文學系之時。歷川北大學、南充師范學院、四川師范學院、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等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經周虛白、鄭臨川、牟家寬、傅平驤、楊世明、何承桂、胡嗣坤、佘正松等幾代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不斷努力和辛勤耕耘,形成了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良好的學術傳統,在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巴蜀文獻整理與研究、藝術文獻整理與研究以及唐宋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等方面形成突出特色和優勢。先后出版了《巴蜀文化大典》《巴蜀方志藝文篇目匯錄索引》《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巴蜀藝文五種》等大型巴蜀文化研究工具書,整理出版了《司馬相如集校注》《揚雄集校注》《陳堯佐詩輯佚注析》《蜀中廣記校證》《蘇舜欽集編年校注》《文同集編年校注》《劉長卿集編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賈島詩集箋注》《杜荀鶴詩箋注》《高適詩選評》《司空曙詩集校注》等重要著作,先后獲國家古籍整理二等獎1項、國家圖書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四川省政府二等獎3項、四川省政府三等獎6項、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4項。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在《文學遺產》《音樂研究》《文獻》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導師團隊老中青結合,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現有導師8人,分別來自四川大學、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知名高校。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7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具有國內知名高校的博士后學習經歷,國家社科基金評委1人,博士生導師1人,一級學會副會長1人。
   1979年開始招收研究生,30余年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60余人。一半以上畢業生在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蘭州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四川理工學院、信陽師范學院、咸陽師范學院、嘉應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美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外教育機構任教,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成都市司法局、重慶市公安局、九江市計生委、南充市委組織部等黨政機關和部隊工作。其中,博士和碩士生導師26人,大校軍銜1人,處級干部13人。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自1997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是文學院較早招收研究生的專業,至今已經畢業十四屆共300余名學生。
     本專業有雷家仲、楊業瑞、張承意、胡學富等老一輩學者,他們開啟了本專業的歷史,在現代作家、現當代文學思潮、當代文學批評等多領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積淀了豐富的本學科研究的歷史。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隨著中青年學科骨干的引進,尤其是在招收碩士研究生以后,本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年齡、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導師隊伍。目前,本學科有導師8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3人,有5人獲得博士學位,他們分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高校。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本學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料的發掘與整理、中國現當代詩歌、戲劇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學科導師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10余項;先后獲得省級以上科研獎勵4項;出版專著10余部,參編專著、教材、辭典等近40部,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等本專業高級別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
     在本專業已經畢業的研究生中,有部分現在就職于四川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四川師范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另有部分畢業生就職于部隊、行政機關及知名中學。
本專業注重對外學術交流,先后邀請張炯、黃修己、吳福輝、胡明、孟繁華、劉勇、趙稀方、李怡、王家新等國內知名學者來校講學或進行學術交流,還先后邀請馮鐵、巖佐昌璋等海外漢學家來校講學。

關于我們

以下資料由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團隊整理提供,其團隊成員覆蓋各個院系,專門搜集本校的考研真題和高分筆記、題庫等資料。

專業課資料作為考研核心資料,部分專業重題概率極高,必須吃透,反復復習。如有需要高分研究生學長一對一輔導的,也可聯系我們安排。

考研派網站,為大家提供安全的交易平臺,資料有任何問題,均可向我們投訴,我們會督促考研派研究生團隊解決問題,保障同學們的權益。

最新購買

    手機商城

    掃描二維碼,更便捷的購買資料

    不僅有商品,還有更多資訊和活動

    購買流程

    找到要考的專業或資料

    方法一:選擇學校->學院->專業

    方法二:查找功能

    點擊瀏覽招生簡章+資料詳情

    通過招生簡章了解本專業需要的資料

    查看資料詳情了解資料要點

    點擊購買或加入購物車

    支付方式:支付寶

    填寫付款信息并付款

    請確認聯系人、聯系方式和收貨地址

    付款后3-5天可到貨,可查詢快遞信息

    若有疑問,可聯系在線學姐

    學姐聯系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色哟哟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 91久久久久久久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国产a爽一区二区久久久 | 日韩二三区 | 91福利网| 亚洲免费毛片 |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毛片毛片毛片毛片毛片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亚洲3p|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 刘亦菲国产毛片bd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黄片毛片免费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 | 精品日韩在线 | 国产一级大片 | 天天综合网91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 婷婷激情综合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8x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黄 |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干 | 国产黄色电影 | 在线免费观看黄色av | 精品99在线 | 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超碰超碰 | 国产一区二区毛片 | 毛片一级电影 | 天天天天操 | 日本黄色影片在线观看 | 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性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