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是一個不錯的學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會有數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額,研究生報考錄取比在3:1左右,難度中等,部分熱門的研究生專業研究生報考錄取比會更高一點,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是學校里比較好的一個院系,請各位準備報考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注意,該院系有以上多個專業在招生研究生,歡迎各位同學報考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
強烈建議各位準備考遼寧師范大學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的同學準備一些基本的歷年考研真題、研究生學姐學長的筆記、考研經驗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經驗頻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眾號、考研派APP等產品平臺,里面有不少研究生會免費解答你的考研問題,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簡介
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遼寧省僅擁有三家),隸屬于遼寧師范大學,是我國最早的、專門從事海洋經濟研究的實體性科研機構。中心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遼寧師范大學海洋資源研究所,2000年更名為海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2002年被確定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2007年被提升為“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相當于理工領域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心還依托地理學遼寧省一流學科,不斷拓展海洋經濟地理研究,整體研究水平已經居于全國領先,連續三次被評為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近年來,中心與大連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共建“決策創新研究基地”,2014年與多家單位合作成立“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協同創新中心”,2018年海洋中心入選首批遼寧省重點新型智庫和遼寧省高校新型智庫。
1、研究領域
在長期發展歷程中,中心先后經歷了海岸帶資源調查、海洋資源評價、海域功能區劃、海域有償使用等不同階段大量實證課題研究積累,不斷總結提升形成了系統的人海關系地域系統理論基礎,構建了完整的區域海洋經濟與人文地理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中心科研人員利用瀕海區位優勢和扎實的海洋經濟地域系統基礎理論,圍繞海洋經濟與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依托海洋遙感與空間計量分析,重點開展海洋資源與環境經濟、區域海洋經濟與產業布局、港口航運與交通經濟、海洋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沿海城鄉融合與海島振興、海洋科技創新與技術經濟六大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標志性成果,奠定了在國內外突出的學術地位。
● 海洋資源與環境經濟:① 海洋資源的綜合評價及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包括全國、省、市的海洋發展規劃;② 在海岸帶復合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研究如何把海洋產業與相關陸域產業統一起來,即海陸經濟一體化研究;③ 海岸帶資源承載力與環境脆弱性研究,將陸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與脆弱性理論方法引入到海岸帶資源評價中,科學指導海岸帶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④ 從可持續發展與陸海統籌的視角,針對海洋經濟與產業發展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容量,探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的耦合協調關系。
● 區域海洋經濟與產業布局:主要圍繞海洋資源開發活動而形成的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事業(包括海洋運輸、海洋水產、濱海旅游、新興海洋產業等)展開研究。①海洋產業結構的基本演變規律、特點及調整方向;沿海地區及海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政策及空間管制;②區域海洋產業的空間組織、空間布局及空間模式;區域海洋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集聚與產業鏈識別與構建;③區域海洋產業體系發展與產業轉型;④區域海洋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要素聯系及要素配置。
● 港口航運與交通經濟:主要關注沿海交通運輸與物流的產業要素、空間組織及網絡;探討交通運輸對沿海地區及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響應;研究港口體系、航運網絡與海洋運輸的區域過程及空間聯系;重視沿海城市與內陸城市、港口門戶與腹地中心間的交通網絡、點軸系統發育及演化。
● 海洋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把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結合起來研究,研究我國與周邊鄰國間的海洋地緣政治格局、過程與機理,分析我國如何適應地緣政治、戰略及經濟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的趨勢,開拓國家的利益空間和安全空間,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和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勢。
● 沿海城鄉融合與海島振興:主要針對沿海地區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城鄉經濟轉型與融合發展問題;研究三漁問題與沿海地區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產業轉型與區域治理;探討海島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技術開發、海洋地緣建構、海洋權益維護中的作用;研究海島經濟地域系統的形成、發展、演化及海島的開發保護、發展振興。
● 海洋科技創新與技術經濟:主要針對海洋產業轉型中的技術進步、節能減排與能源消耗等技術經濟問題進行重點分析;針對區域海洋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素集成、對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的支撐作用、機制與構建途徑等進行系統研究。
2、科研項目
近五年來,中心科研人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120項,新增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美國國家地理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1項(含基地重大項目4項),遼寧省社科基金10項,省教育廳、財政廳和社科聯項目30多項,遼寧省、大連市各類地方重大專項、橫向咨詢課題30余項。
3、科研隊伍
現任中心主任是孫才志教授,有專職科研人員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講師5人,博士生導師7人,全部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博士后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人,遼寧省特聘教授和優秀專家2人,遼寧省教育廳“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2人,千人層次3人,入選遼寧省高校杰出青年學者成長計劃支持2人,大連市青年科技之星3人,另有兼職科研人員5人。歷經幾代人的砥礪耕耘與術業專攻,中心己形成了由張耀光、韓增林、孫才志等教授為領軍專家,蓋美、孫康、狄乾斌、郭建科、王澤宇、李博、劉鍇等為科研骨干,彭飛、趙良仕、劉天寶、閆曉露、鐘敬秋等青年博士共同組成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梯隊,研究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中科院資深院士吳傳鈞先生曾給予了很高的學術評價,贊譽海洋中心是一支強有力的“陸軍海戰隊”。
4、人才培養
目前,中心是碩士、博士培養單位,還承擔著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和人文地理學(海洋經濟地理方向)3個碩士點的培養任務,與城市與環境學院共同擁有人文地理學博士點和地理學博士后流動站,每年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在讀學生100余人;已畢業博士研究生35人,碩士研究生600余人
中心始終堅持嚴謹高效與團隊關愛的研究生培養理念,將科研能力與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會服務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融為一體,為研究生提供豐富的鍛煉機會,搭建多方面發展平臺,致力于提高畢業生的創新精神和競爭力。近年來,中心通過建立“入學教育、節點跟蹤、標桿示范、嚴把兩頭”的四位一體工作機制,構建“科學制度+全過程監管+人文關懷”三環相套的管理模式,培養和輸送“專業精通、素質全面、腳踏實地、身心健康”的創新人才。許多研究生通過在中心學習和鍛煉,實現了自我發展的成功轉型,攻讀名牌大學博士比例穩步提升,就業率在全校名列前茅,人才培養質量收到升學就業單位的一致好評。
5、智庫建設與學術成果
中心科研人員依托現有支撐平臺,通過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向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提交專業研究報告50多份,在教育部、遼寧省和大連市內參發表資政建議30多份,獲省級領導批示5次,大連市領導批示3次,各部門采納應用成果20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心智庫成果具有扎實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近五年來,中心科研人員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國際SSCI、SCI論文18篇,國內CSSCI、CSCD期刊論文230余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學出版社、海洋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科研成果榮獲教育部學術成果獎1項,遼寧省政府獎5項,大連市政府獎4項,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和政府、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6、科研環境與創新文化
中心擁有獨立辦公面積近500平方米,設有教授工作室、研究生工作站、電子閱覽室、圖書資料室、學生自習室等多個部門。擁有海洋經濟信息分析與應用研究中心,面積200m2,實驗室設備價值300 萬元。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指引下,海洋經濟已成為我國沿海地區發展轉型的重要內容。未來,“海洋中心”將在教育部及學校正確領導下,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轉型升級為契機,以國家級新型智庫建設為目標,以海洋強國、“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為導向,聚焦一批高質量、標志性研究成果。不斷加強經濟學、地理學、管理學等學科交叉,大量引進經濟學、統計學、遙感與GIS等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在不斷鞏固傳統優勢研究領域的同時,與時俱進,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發展新的學術研究增長點,優化科研團隊結構。中心熱誠地歡迎國內外各屆有識之士和優秀學子加入,成為一名新世紀的“海洋人”,為早日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地址:大連市黃河路850號
電話:0411-82158390
傳真:0411-82158390
郵箱:coebgs@lnnu.edu.cn
網址:hys.ln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