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簡稱福建物構所)由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盧嘉錫院士于1960年創建,是中科院優秀研究所。經過50多年發展,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及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等230多項重要科技成果和獎勵,已成為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結構化學、新材料與器件集成與應用的綜合研究基地。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海西發展戰略,2010年6月18日,中國科學院、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州市人民政府舉行了共建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的簽約、授牌和奠基儀式,海西研究院以福建物構所為基礎和法人依托,下設物質結構研究中心、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先進制造技術集成研究中心、廈門稀土材料研究中心、泉州裝備制造研究中心等5個研究中心及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2015年5月19日,海西研究院建設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和福建省、福州市共建三方組織的驗收。
海西院目前共有各類職工94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含兼職3人),研究員100人,副高152人,國家級人才19人,國家萬人計劃6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0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4人,中科院高層次人才45人,福建省引進人才37人,集聚和培養出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的科技人才隊伍。
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構所)是197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現設有化學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和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凝聚態物理、材料物理與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化等6個博士、碩士培養點;生物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工程、光學工程、控制工程5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并設有化學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2個博士后流動站。目前在讀學生規模605人。2016年全年共招收博士后45名,出站博士后26名,截止2016年底在站博士79名。2016年研究生導師總數114人,其中博導67人,碩導47人。
近年來,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構所)不斷加強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擁有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光電子晶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納米催化材料與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以及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煤制乙二醇及相關技術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等10多個省部級創新平臺,形成科學前沿、戰略高技術和工程化有機互動的科技創新平臺布局。
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構所)立足“注重原創基礎研究,加強變革創新,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戰略定位,發揮結構化學、催化化學、晶體材料和激光技術等學科優勢,促進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裝備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突破,有重點地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產業關鍵技術研發、技術集成創新、工程化示范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進行科研布局,建立了“海西創新群體—區域研發中心—戰略新興產業”的開放科技創新體系,創建了重大目標產出導向的“前沿科學—變革技術—產業示范”三者互動科技創新價值鏈,成功實現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應用研究、工程產業化協同發展。
注重源頭創新,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引領國際結構化學和光電晶體材料學科發展,取得了以“中國牌”BBO、LBO等一系列光學晶體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引領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使我國成為激光晶體大國和強國,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突破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培植了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遼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福建創鑫科技有限公司、青島海泰光電科技、福建中科華宇、福建中科光芯、福建中科光匯和福建中科芯源等十多家高科技企業。
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海西研究院(福建物構所)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以“率先行動”計劃為主線,科學謀劃“十三五”發展規劃,持續深入實施“一三五”規劃,加強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和創新團隊建設,完善“前沿科學—變革技術—產業示范”開放互動式科技創新價值鏈,建設從基礎前沿、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到應用示范全鏈條貫通的創新研究院,實現重大成果產出,成為從原創基礎研究到變革創新、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的典范,成為國際一流的物質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新的貢獻。
院系設置
無機化學
(學術型)
有機化學
(學術型)
物理化學
(學術型)
凝聚態物理
(學術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學術型)
控制科學與工程
(學術型)
控制工程
(專業型)
光電信息工程
(專業型)
材料與化工
(專業型)
生物與醫藥
(專業型)
聯系方式
單位名稱: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研究所
單位代碼:80045
郵政編碼:350002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高新大道8號中科院海西研究院
聯系部門:教育處
聯系人:邱老師 陳老師
電話:0591-63173388
網址:http://www.fjirsm.ac.cn/
電子信箱:yjs@fjirs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