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地化所”)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1987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整建制搬遷部分學科、研究室與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合并,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廣州分部。1994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使用現名。
2002年,廣州地化所與原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異地整合,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試點系列。2011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整體擇優支持研究所行列。2020年,經第13次中科院院長辦公會議批準,廣州地化所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正式進入籌建期。廣州地化所堅持“三個面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陸動力學與巖石圈演化、深部地質過程與地球系統變化、成礦規律與油氣成藏動力學、海洋地質與邊緣海演化、環境污染與控制等。廣州地化所致力于推動有機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科學與技術、油氣與礦產資源等重點學科領域的發展;緊密圍繞“資源生態環境”核心領域定位,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創新貢獻,為解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等重大科技問題提供知識基礎與技術支撐。
廣州地化所現有有機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邊緣海與大洋地質、礦物學與成礦學2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利用與保護、礦物物理與礦物材料研究開發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廣州質譜中心”,化學地球動力學、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研究與控制等2個與香港共建聯合實驗室。此外,還建有地學與資源科普教育基地和圖書館,主辦有地學核心刊物《地球化學》《大地構造與成礦學》和國內SCI英文期刊《Solid Earth Sciences》。
廣州地化所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共有在站博士后97人。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和2個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設有5個專業博士授權點、9個專業學術型碩士授權點和 1個專業工程碩士授權點。在學研究生630人(碩士生245人、博士生385人)。累計11人次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中科院優秀獎學金”和“中科院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稱號等獎勵。
“十三五”期間,廣州地化所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1項突破和1項培育被評為優秀;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2項成果入選2018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30項候選成果(其中關于陜西藍田古人類遺址的研究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發現的世界最大偉晶巖型鋰礦,入選院“率先行動計劃”成果展。
2020年,廣州地化所共有在研科研項目574項(新增196項)。其中,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2項(新增4項)、面上項目173項(新增42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創新研究群體2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1項;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4項(新增1項)、課題17項(新增2項);主持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專題1項,參加專題2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2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2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113項。
2020年,廣州地化所取得系列科研進展。開展現有稀土資源基地的深部找礦增儲,拓展新的稀土資源和增加重稀土資源量,對保持我國稀土資源優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系統掌握我國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的污染特征,評估我國人群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暴露的健康風險,提出國家管控的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構建重要風險源的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方法與管理體系;開展“典型地區高原巖石圈組成、演化與深部過程” 的科學考察,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以來的生長、演化的深部動力學過程,推動大陸動力學理論的發展;在黑龍江省依蘭縣發現一個新的隕石坑——依蘭隕石坑,這是繼2009年陳鳴團隊發現并證實我國第一個隕石坑—岫巖隕石坑后的又一重要突破。廣州地化所202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和廣東省科技合作獎等各1項。其中,“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與地幔柱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從多學科角度論證峨眉山地幔柱的存在,揭示地幔柱深部過程與地表演變之間的協同變化規律,闡明地球深部作用對地殼演變的控制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發現;“顯生宙增生造山過程中大陸地殼的非均勻性生長”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該項目聚焦顯生宙最大增生造山帶——中亞造山帶(新疆北部),通過巖石學、地球化學研究,識別了古老基底、新生地殼,系統估算了巖漿巖的量,解決了估算地殼生長速率的難點。
2020年,廣州地化所共發表研究論文841篇,其中SCI論文621篇,NI論文71篇,專著1部;申請專利34件,其中發明專利25件,實用新型專利6件,外國專利3件;授權專利31件,其中發明專利23件,實用新型專利7件,外國專利1件;轉讓專利2件。
2020年,廣州地化所與佛山市南海區政府聯合成立的國科(佛山)檢測認證有限公司合同金額達2006萬元,比2019年增加了14.35%。公司具有CMA和CNAS資質的檢測參數合計898項,2020年被評為“廣東省優良環境檢測實驗室”。
2020年,廣州地化所在研國際合作項目26項,經費總額2072萬元(新增8項,經費868.8萬元)。與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分別簽訂國際合作協議,并續簽與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的諒解備忘錄。新增國際組織任職1人次、國際學術期刊任職9人次,包括共同主編1人次、執行副主編1人次、編委7人次。新到崗外籍博士后1名,延續了廣州地化所近年“先來者介紹后來者”的外籍人才引進趨勢。在2020年度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管理評估中位列前十。受疫情影響,全年出訪4批4人次,參加線上國際會議4批33人次。
院系設置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位素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與成礦學重點實驗室
獎學金
國家計劃內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學費標準為:10000元/年?生,按學年收取。碩博連讀轉博考生經考核錄取為博士入學時,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推薦免試為直博生的,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碩士研究生和“退役大學生士兵”計劃碩士研究生的收費標準同上。
學費
國家計劃內全日制研究生的學費標準為:碩士生8000元/年?生,按學年收取
聯系方式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科華街511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化所綜合樓423室;
郵政編碼:510640 聯系部門:研究生部
聯系人:陳智強 聯系電話:020-85290221
E-mail:zhaoban@gig.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