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微信,為你答疑,送資源

安徽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正文
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 ||||||||||||||||||||||||||||||||||||||||||||||||||||||||||||||||||||||||||||||||||||||||||||||||||||||||||||||||||||||||||||||||||||||||||||||||||||||||||||||||||||||||||||||||||||||||||||||||||||||||||||||||||||||||||||||||||||||||||||||||||||||||||||||||||||||||||||||||||||||||||||||||||||||||||||
一、學科介紹 動力工程是研究工程領域中的能源轉換、傳輸和利用的理論和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減少一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質排放,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工程技術領域。本學科是安徽工業大學最早成立的學科之一,1979年開始招收熱能工程專業本科生,1985年起與北京科技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2003年獲熱能與動力工程碩士授予權,同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8年學科被評為省級重點學科、特色專業。2009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建設專業。2010年獲工程碩士授予權。2011年獲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碩士點授予權。2014年,與美國普渡大學蓋萊默分校合作舉辦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歷來重視人才發展,先后從國內外特聘多名知名學者,包括特聘長江學者,美國和加拿大知名教授。本學科設有燃燒新技術、能源與環境、爐窯熱工等3個研究所及馬鞍山市重點實驗室,擁有能源轉換與利用和鋼鐵企業節能與污染物控制技術省級創新團隊。 學科圍繞國家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的發展戰略和行業建設目標,注重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科學技術領域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鋼鐵、冶金等重大過程工業的系統(設備)節能減排,新型特種燃料技術與污染物控制及新能源材料技術等為特色的學科。近5年來,國際合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儀器開發、國家科技部、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項目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50余項縱向科研課題;同時,與寶鋼、武鋼、馬鋼等國家大型企業進行產學研和科研合作。獲得3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二、培養目標 (一)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身心健康。 (二)具有扎實的動力工程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了解學科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能夠承擔相關科學研究、專門技術開發或工程管理工作,成為工程實踐能力強并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三)掌握一門外國語。 (四)可勝任動力工程領域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攻關與技術改造、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工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工作。 三、研究方向 (1)熱工過程及系統仿真 (2)爐窯熱工及控制技術 (3)高效余熱回收設備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4)冶金爐窯新材料 (5)燃燒新技術與應用 (6)新能源開發及應用 (7)新能源轉化與利用 (8)供熱、制冷與低溫工程 (9)工業系統節能及能源管理 四、學習方式及修業年限 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學習方式。其中全日制學習方式的基本修業年限為2.5年;非全日制基本修業年限為3年。在基本年限內達到培養方案要求的可以申請提前畢業。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校學習最長修業年限不得超過5年。 五、培養方式及導師指導 采用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同等重要,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今后職業發展潛力的重要支撐。 (一)課程學習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掌握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主要途徑。課程學習須按照培養計劃嚴格執行,其中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主要在學校集中學習,校企聯合課程、案例課程以及職業素養課程可在培養單位或企業開展。 (二)專業實踐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得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開展專業實踐,可采用集中實踐和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實踐時間安排不少于6個月。具有2年及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6個月,不具有2年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可結合自身工作崗位任務開展。 (三)學位論文研究工作是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掌握對工程實際問題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課程學習和集中實踐結束后方可進入學位論文研究工作,學位論文研究工作一般應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時間不少于1年。 (四)校企聯合培養是提高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我校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采用校企聯合培養形式。 (五)導師指導是保證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我校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采取學校與企業導師聯合培養的導師組指導制,加強對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全過程的指導。 六、課程設置 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實行學分制總學分應不少于32學分,課程學習不少于24學分,課程學習由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部分組成,其中學位必修課程學習總學分不少于14,專業實踐必修學分為8,選修課程學習總學分不得少于10。 有意參加中外合作培養的研究生,須在入學一個月之內提出申請。經批準后,其所修課程按照《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境內外)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執行,取得相應學分后,可獲得安徽工業大學(境內)工學碩士學位和普渡大學蓋萊默分校(境外)工程理學碩士學位。 動力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各類課程設置與學分安排如下:
注: 1、同等學力或跨學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需要在導師指導下確定1-2門補修課程,沒有補修成績或補修課程考試不合格者不得進入論文答辯。補修課程不計學分。 2、新生在入學前通過CET6(有效期不超過3年)級或通過托福考試要求(寫作18、口語18、聽力14、閱讀19,總分77以上)或者通過雅思要求(6.5以上)的可免修英語,并獲得相應的學分。 3、將《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課程學習納入研究生培養必修環節,采取在線學習或以 “慕課”(MOOC)的方式以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每位研究生必須在開提前完成學習,否則不得進入論文階段。 七、專業實踐(8學分) (一)專業實踐的組織與安排 1、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含非全日制錄取與全日制一同培養的)應于第1學期結束前與導師一起制訂并填寫《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審批表》、《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計劃表》、《三方安全協議》。第2學期進入專業實踐階段,其中集中安排專業實踐時間為半年,另外半年專業實踐與課題研究可交叉進行。非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與導師一起制訂并填寫《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審批表》、《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計劃表》、《三方安全協議》,進入專業實踐階段,其中集中安排專業實踐時間為半年,另外半年專業實踐與課題研究可交叉進行。具有2年及以上企業工作經歷的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應不少于6個月。 2、專業實踐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靈活進行,具體要求參看《動力工程專業碩士專業實踐指南》(詳見附2)。 (1) 由校內導師結合自身所承擔的應用型科研課題,安排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 (2) 研究生結合本人的就業去向聯系實踐單位,導師做好指導工作。 (3) 由校外導師所在企業行業單位安排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 (4) 依托學校與外單位建立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專業實踐基地或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由學校統一組織和選派學生去現場進行專業實踐。 (5) 在校內各個研究所(室)進行專業實踐。 (二)專業實踐的考核 1、專業實踐活動結束后,研究生應填寫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報告》,并在第二學期集中實踐結束前完成。特殊情況的,最遲不得超過第三學期初,且要預先提供情況說明并得到許可。同時上交的還有專業實踐工作日志(本日志考核在綜合打分欄占權重30%)。學院專業碩士專業領域教育指導委員會按照《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規定及考核辦法》(詳見附2)及其他有關文件進行考核。 2、不參加專業實踐或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者,不得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和畢業。 八、科學研究及學位論文要求 論文選題應來源于工程實際或者具有明確的工程應用背景,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技術項目的設計或研究課題,可以是技術攻關、技術改造專題,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等。 論文工作須在導師指導下,由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具備相應的技術要求和較充足的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論文可以采用產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 1、開題報告 以書面和講述兩種方式,就論文選題作報告,必須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學院網頁上培養表格系統中填寫相關信息,在開題報告中公告。成績按通過/不通過登記。 研究生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應包括:課題來源和選題依據,對國內外近10年中的40篇左右有關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和總結;研究方案,闡明研究目標、研究內容、關鍵問題與創新點、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礎,說明具備的研究條件、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其可能的解決辦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計劃及時間安排。 開題報告須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者審定并簽署意見,對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過者,做出相應的處理決定。 碩士生的書面開題報告一般應為0.5~1.0萬字,書面開題報告按《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與書寫格式》和《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的有關規定撰寫。 2、論文中期考核與分流 要求研究生必須以書面和講述兩種方式,做論文研究中期進展報告。具體要求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中期考核實施細則》。 3、學位論文預答辯(預審) 為確保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請論文送審答辯前,必須提交學位論文初稿,同時以講述方式,作論文預答辯;填寫并上交《安徽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預答辯情況登記表》。 學位論文必須系統完整,要體現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進性。學位論文的主要工作,特別是創造性工作,必須是研究生獨立完成。 學位論文要文句簡練、通順、數據可靠、圖表清晰,嚴格準確地表達研究成果,實事求是地提出結論。學位論文正文部分不少于3萬字(不包括標點符號與空格)。 學位論文撰寫應遵守《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與書寫格式》的要求,并按標準封面裝訂。 研究生在學期間,須撰寫與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相關的項目設計(產品開發)的技術報告、發表學術論文、軟件著作權或發明專利等相關材料后,才可以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具體論文檔次要求詳見《能源與環境學院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規定》。 九、學位論文評審與答辯 (一)論文評審應審核:論文作者掌握本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的情況;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論文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進展;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計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獲得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成績合格,方可申請論文答辯。具體要求參照《安徽工業大學授予碩士專業學位實施細則(暫行)》進行。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學院網頁上公告系統中填寫相關信息進行答辯公告。 (三)論文須有2位本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專家評閱。答辯委員會須由3~5位本領域或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學位論文評閱和答辯應有相關的企業專家參加。 碩士論文實行盲審制。完整的學位論文經導師審查同意后送學院進行預審查,論文需通過有關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檢測,具體標準和流程按照《安徽工業大學碩士論文相似度檢測相關規定》執行。通過檢測的論文由研究生院組織或者委托學院組織論文評審,申請者本人及導師不得參與,論文評閱人名單應對學位申請人保密。學院、導師、申請人通過研究生院“論文評閱”系統查看評閱意見及評分。 學位論文評閱按照《安徽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同行專家評閱實施細則》執行。學位論文修改的具體規定按照《安徽工業大學關于碩士學位論文修改時間的相關規定》或學院制定的《能源與環境學院關于碩士學位論文修改時間實施細則》執行。 十、各培養環節時間要求 論文開題報告、中期報告、預答辯、論文答辯等各環節之間應有充分的實際工作時間。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原則上在第三學期初完成,以保證有足夠的論文工作時間,提交開題報告與論文答辯的時間間隔一般不得少于9個月。預答辯與論文答辯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1個月。 全日制(2.5年制)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及答辯工作時間安排如下:
非全日制(3年制)專業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及答辯工作時間安排如下:
十一、學位論文的具體要求 學位論文一般應用中文撰寫,參照《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格式的基本要求與書寫格式》。學位論文的字數為2~3萬字。基本要求如下: (1) 論文的基本論點、結論和建議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用價值;應能表明作者 確實在本領域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并對所研究課題有新的見解,有獨立擔負專門技術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2)論文工作應有一定的工作量,須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內容應以自己獲得的第一手實驗數據或調查數據為基礎; (3)應體現研究生較好地綜合運用本領域的研究方法與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 能力,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一定的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和實用價值; (4)論文表述須通順、簡潔、準確,圖表清晰、數據可靠,實事求是地得出結論, 引用他人資料或結論須加以說明。 學位論文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采用產品開發、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案例分析、項目管理等形式。內容可以是:工程設計與研究、技術研究或技術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軟件或軟件開發、工程管理等。具體要求如下: (1)產品/技術研發 研發內容:對所研發的產品/技術進行需求分析,確定性能或技術指標;闡述設計思路與技術原理,進行方案設計、詳細設計、分析計算或仿真等;對產品或其核心部分進行試制、性能測試等。研發工作有一定的先進性、新穎性及工作量。 研發方法:遵循產品/技術研發完整的工作流程,采用科學、規范、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研發產品。 研發成果:(產品/技術研發報告)產品符合行業規范要求,滿足相應的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性能先進、有一定實用價值。如果是產品研發需提供產品實物或物理模型;技術研發需提供實驗數據或軟件產品(需第1完成人)。 (2)工程設計 設計方案:科學合理、數據準確,符合國家、行業標準和規范,同時符合技術經濟和法律要求;可以是工程圖紙、設計作品、工程技術方案、工藝方案等,可以用文字、圖紙、表格、模型等表述。 設計說明:指按照工程類設計規范必備的輔助性技術文件,包括工程項目概況、所遵循規范標準、技術經濟指標等。 設計報告: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對設計對象進行分析研究。 設計成果:設計報告,包括較為系統完整的施工圖紙(需第1完成人)。 (3)調研報告 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既要包含被研究對象的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又要研究該命題的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并對其進行深入剖析。研究工作有一定的難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動力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對所命題進行分析研究,采取規范、科學、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過資料檢索、實地調查、數據統計與分析等技術手段開展工作,資料和數據來源可信。 研究成果:調研報告,給出明確的調研存在的問題,得出結論,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成果應體現作者的新思想或新見解(需第1完成人)。 (4)節能評估/能源審計報告 研究內容:評估分析項目是否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規劃、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條件以及相關標準、規范等的要求;對項目工藝工序以及工藝設備在能源消耗方面是否先進可行,進行評估;闡述建設項目設計用能的情況,以科學、嚴謹的評估方法,客觀、全面地分析項目合理用能的先進點和薄弱環節,判定項目合理用能的政策符合性、科學性、可行性,提出合理用能的建議措施;根據節能評估的結論和建議,為實現國家、地方有關節能減排的宏觀政策目標,加強項目合理用能管理,從源頭嚴把節能關。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新意、難度及工作量。 研究方法:評估評價/審計都至少應包括三個過程:①對評估/審計對象現狀的調查和分析;②在現狀調查分析基礎上使用科學方法進行合理預測;③在分析、預測結果基礎上的評價。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屬于工程建設領域,其節能評估/審計過程應該包括四個方面:項目的能源工程分析、能源現狀調查、能耗預測和合理用能評價。 研究成果:提交具有資質單位出具的節能評估報告書或能源審計報告(通過縣、市級以上鑒定通過,前2位完成人)。 (5)企業技改 研究內容:項目的總體概況(包括項目名稱、研究工作組織、研究概論等)、提出項目的條件、主辦企業的基本概況、產品方案及市場預測、設備情況、總體改造方案、環保措施、投資估算、經濟和社會效益分析及可行性研究建議等。 研究方法:首先,是對預先設計的技術改造方案進行論證,只有設計研究方案,才能明確研究對象。其次,是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所涉及的內容以及所反映情況的數據,必須絕對真實可靠,不允許有任何偏差及失誤。其中所運用的資料、數據,都要經過反復核實,以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再次,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是投資決策前的活動。它是在事件沒有發生之前的研究,是對事務未來發展的情況、可能遇到的問題和結果的估計,具有預測性。因此,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資料,運用切合實際的預測方法,科學的預測未來前景。最后,論證性是技術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一個顯著特點。要使其有論證性,必須做到運用系統的分析方法,圍繞影響項目的各種因素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既要做宏觀的分析,又要做微觀的分析。 研究成果:提交企業技改報告(需通過驗收或階段性驗收)。 (6)科技項目 需要完成項目任務書中(部分)目標和(部分)內容。 研究成果:提交項目階段性或結題報告,具體成果由導師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目標認定。 十二、學位授予 修滿規定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院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核報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定批準后,授予動力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 附1:本學科需閱讀的主要經典著作和專業學術期刊目錄 (一)主要期刊 中文期刊: 冶金能源 制冷與空調 低溫與超導 環境科學學報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能源研究與管理 節能技術 燃燒科學與技術 熱能動力工程 工業爐 過程工程學報 化工學報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機械工程學報 太陽能學報 制冷學報 熱科學與技術 動力工程學報 可再生能源 工程熱物理學報 燃燒科學與技術 鍋爐技術 熱力發電 英文期刊 Combustionand flame Solar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 Fuel Energy& fuels Progress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Combus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larenergy Renewableenergy Biomass& bioenerg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Numerical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Journalof heat transfer 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Journal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Cryogenics Appliedtherm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Energy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AppliedEnergy HeatTransfer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Energy System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 Journalof Energy Engineering Journalof Energy Resources Technology Journal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Journal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Journal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Journal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Journalof the Institute of Energy Journalof Thermal Stresses Journalof Turbomachinery Microscale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 NumericalHeat Transfer、PartB,Fundamentals Journalof Power and Energy (二)參考書目 1、最新余熱回收利用新技術與國外余熱回收動向及環保安全和衛生對策實用手冊、 中國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2、王紹文、 冶金工業節能與余熱利用技術指、 冶金工業出版社,2010、 3、高虎,劉薇,王艷、 中國風資源測量和評估實務(英文版)、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4、魏啟東,袁竹林、 第十一屆中國光伏大會暨展覽會會議論文集(上、下冊)、 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5、徐旭常,周力行、 燃燒技術手冊、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6、林宗虎、 能源動力中多相流熱物理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 中國電力出版社, 2010、 8、(美)沙拉,(美)塞庫利克 著,程林 譯、 換熱器設計技術、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9、節能基礎與管理標準匯編 節能監測與經濟運行、 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10、何梓年、 太陽能熱利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9、 11、 張百良、 生物能源技術與工程化、 科學出版社,2009、 12、 能源技術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與戰略、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13、(美)洛根著,馮玉杰,王鑫等譯、 微生物燃料電池、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14、謝碧蓉、 熱工過程自動控制技術、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15、錢伯章、 生物質能技術與應用、 科學出版社,2010、 16、林宗虎等、強化傳熱技術、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17、惠晶、 新能源轉換與控制技術、 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18、朱冬生、換熱器技術及進展、 中國石化出版社,2008、 29、林宗虎等、 循環流化床鍋爐、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0、肖兵,毛宗源、 燃燒控制器的理論與應用、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21、陳聽寬、 兩相流與傳熱研究、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2、廖傳華,史勇春,鮑金剛、 燃燒過程與設備、 中國石化出版社,2008、 23、何國庚、 能源與動力裝置基礎、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4、朱皚強、 循環流化床鍋爐設備及系統、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25、高虹,張愛黎、 新型能源技術與應用、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附2:動力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規定及考核辦法 根據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國務院學位辦“關于轉發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的通知”(學位辦〔2009〕23號)和教育部辦公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3號)等文件精神,專業實踐教學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貫穿著課程教學和論文工作兩個環節,充分、高質量的實踐教學是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 一、專業實踐基本要求 1.時間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時間不應少于半年; 2.指導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在雙導師指導下進行專業實踐以及相關課題研究工作,雙導師應定期就學生培養問題進行溝通,其中企業導師應重點承擔起學生專業實踐期間的日常管理和實踐(實驗)的指導工作; 3.紀律要求:學生參加實踐期間須遵守實踐單位相關規定,服從雙導師安排及指導,定期向雙導師匯報實踐情況,每學期開學初到學校相關部門履行注冊手續,與校內學生管理部門和學院保持溝通和聯系 二、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程序 1、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應按計劃進行。由導師指導研究生制定《安徽工業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計劃表》(附件3),并報學院,經學院審核同意后,研究生方可進行專業實踐。學院填寫《安徽工業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踐教學安排匯總表》(含校內、校外)報研究生院專業學位辦公室備案。 2、研究生在實踐結束時(含校內、校外)應撰寫《安徽工業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報告》(附件4)。由實踐指導教師(或相關負責人)根據研究生工作態度和實踐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記錄為“優秀”、“良好”、“中等”“合格”或“不合格”,并由實踐單位和所在學院簽署意見。實踐考核通過,方可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安徽工業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報告》應在開題前完成,最遲不得超過第三學期末上交各學院留存備案 三、專業實踐教學考核方法 1.考核領導小組 考核小組由院長負責,主管院長、導師、相關專家和研究生秘書組成。 2.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評定 實踐教學環節的成績由專家依據研究生本人的書面匯報和口頭答辯等形式綜合打分。評定結果分優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種。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打分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組成: 實踐過程管理 20% 實踐總結報告 60% 實習單位評價 20% 實踐教學考核評價細則
四、安全保障 學院指定專人負責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實踐教學的管理工作,做好參加實踐前的安全教育(見附件5),并簽訂三方協議(見附件6),采取切實措施,保障參加實踐教學研究生的人身安全。 此規定自2014級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開始實施。由能源與環境學院負責解釋。 |
安徽工業大學
添加安徽工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安徽工業大學考研分數線、安徽工業大學報錄比、安徽工業大學考研群、安徽工業大學學姐微信、安徽工業大學考研真題、安徽工業大學專業目錄、安徽工業大學排名、安徽工業大學保研、安徽工業大學公眾號、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安徽工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ahgydx/yjsy_249552.html
推薦閱讀
-
安徽工業大學轉發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研究生考研溫馨提
年研考在即,為更好的服務廣大考生,現將我省各報考點工作時間咨詢電話和省考試院研考期間小時咨詢電話公布如下:一、各報考點咨詢電話(工作時間接聽)單位名稱:馬鞍山市教育招生考試……
日期:12-10 閱讀量:22480 -
安徽工業大學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研考生防疫須知
為做好我省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疫情防控工作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國家教育考試組考防疫工作指導意見》教學廳號和省招委、省教……
日期:12-09 閱讀量:24635 -
安徽工業大學關于2022年 “申請-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工
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選拔拔尖創新人才,全面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優秀生源選拔機制,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文件要求和《安徽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招生……
日期:12-03 閱讀量:23408 -
安徽工業大學關于2022年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通
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選拔拔尖創新人才,全面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優秀生源選拔機制,根據國家和省相關文件要求和《安徽工業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招生選拔工……
日期:12-03 閱讀量:21969 -
安徽工業大學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以下信息將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文件進行實時更新)一、招生專業、招生人數、學制、學習方式及招生方式招生專業詳見附件《安徽工業大學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招生人數按照教育部、……
日期:12-03 閱讀量:23209 -
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安徽工業大學報考點(代碼
各位考生:根據教育部《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等文件精神,現將我報考點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報考點可接收考生范圍安徽工業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特別說明:報考安徽工業……
日期:09-29 閱讀量:21036 -
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獎學金評定辦法
在全面實行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的同時,我校將進一步加大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完善研究生獎助體系。我校研究生獎助體系由獎學金、助學金、創新成果獎勵和學科競賽獎勵等組成。獎學金包括……
日期:07-31 閱讀量:22516 -
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學費標準
學費標準我校年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每學年均需交納學費,按國家和省相關文件規定,我校全日制、非全日制會計()、法律(法學與非法學)()、金融()、應用統計()和翻譯()專業學位……
日期:07-31 閱讀量:22262 -
安徽工業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發放通知
我校年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開始發放,現將相關事宜作如下說明:自取時間:月日上午;下午。自取地點:佳山校區校本部教三室。根據學校疫情防控要求,嚴禁外來人員車輛入校,自取對象僅……
日期:06-29 閱讀量:24288 -
2021考研安徽工業大學擬錄取研究生名單公示
一、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及錄取工作辦法二、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網絡遠程復試須知及考場規則(月日更新)三、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分專業招生計劃四、安徽工業大……
日期:06-03 閱讀量:23586 -
2021考研安徽工業大學擬錄取名研究生單公示
一、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及錄取工作辦法二、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網絡遠程復試須知及考場規則(月日更新)三、安徽工業大學年碩士研究生分專業招生計劃四、安徽工業大……
日期:05-19 閱讀量:2747 -
安徽工業大學關于2021級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郵寄地址確
各位考生:我校級碩士研究生(包括推免生)錄取通知書預計在月日左右發放(具體時間以實際工作進度為準),現就相關事宜說明如下:一、錄取通知書郵寄地址確認我校錄取通知書收件人姓名……
日期:05-17 閱讀量:24835 -
2021年安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報考點通知
各位考生:根據教育部及安徽省相關文件精神,現就相關事宜公告如下:一、報考點可接收考生范圍安徽工業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特別說明:報考安徽工業大學的其他高校應屆考生,可以選擇就……
日期:09-24 閱讀量:21287 -
2020年安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調劑通知
根據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我單位相關專業部分指標仍有缺額,歡迎廣大優秀考生申請調劑,相關信息如下:一、調劑相關政策凡初試成績達到年全國碩士……
日期:04-23 閱讀量:288 -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資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師資隊伍概況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人,教授人,副教授人,碩士生導師人,博士后人,博士學位教師人。其中多人獲……
日期:04-13 閱讀量:2100 -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聯系方式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聯系方式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湖東路號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郵編:電話:……
日期:04-13 閱讀量:2159 -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碩士學位
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碩士學位點簡介安徽工業大學是全省最早系統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一級碩士學位點的高校之一。年,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年,首批獲得省內馬克思主義……
日期:04-13 閱讀量:279 -
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介紹
馬克思主義學院簡介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立于年月,是直屬學校領導的二級建制單位,是安徽省較早成立的馬克思主義學院之一。年月獲批全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現有教職工人……
日期:04-13 閱讀量:292 -
安徽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聯系方式
安徽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聯系方式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新城東區馬向路郵編:電話:院辦教學、科研與研究生工作學生工作……
日期:04-13 閱讀量:2170 -
安徽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工程碩士點的介紹
工業設計工程碩士點、學科概況:本學科依托機械、電子、信息、材料等工科專業及經濟、管理、營銷等文科專業,以形成工藝文結合的學科鏈與創新鏈;以設計服務為基礎,整合技術、材料、工……
日期:04-13 閱讀量: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