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發布時間:2020-04-13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正文

新聞傳播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 學科簡介
    本學科擁有新聞學、廣告學和網絡新媒體等本科專業, 2006年獲批傳播學碩士點;2010年獲得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學位授予權,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2015年獲得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授予權。新聞學方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研究、電視紀錄片研究、傳媒經營與管理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傳播學方向重點研究傳播思想史、媒介批評、網絡傳播、新媒體傳播、跨文化傳播、大眾傳媒的道德沖突與倫理選擇、移動媒體與社交媒體傳播等領域。
     本學科依托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平臺資源,發揮省屬重點師范大學學科較為齊全的傳統優勢,確立“人文與科學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辦學定位,堅持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利用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發展契機,通過強化師資隊伍與資源,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內涵建設,不斷增強科學研究水平,為安徽新聞傳播事業提供優質服務,不斷提升本學科在省內外的影響和聲譽,力爭把本學科打造成省內領先、躋身國內學科前四十名,建設成為高層次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新聞傳播學理論與實務研究基地。本學科以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為依托,實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構建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四位一體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體系。整合新聞傳播學類的新聞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與戲劇影視學類的相關專業的力量,開辟文化傳播和區域文化研究等方向,取長補短,形成合力。依托中央駐皖媒體、省級主流媒體、地市主要媒體和學校媒體,構建四級專業實習基地體系。在教育部2012—2015年A類期刊發表數量的排名中,本學科在全國189所高校中排名并列第52位、全國師范類高校第12位。
    學科方向設置
(一)新聞理論與實務
本方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研究、電視紀錄片研究、傳媒經營與管理研究為主要研究領域。
(二)傳播理論與實務
本方向重點研究傳播思想史、媒介批評、網絡傳播、新媒體傳播、跨文化傳播、大眾傳媒的道德沖突與倫理選擇、移動媒體與社交媒體傳播等領域。
(三)跨文化傳播與區域文化傳播
本方向以傳媒與文化創意研究中心為基礎,開展媒介文化與傳媒產業發展研究,重點研究傳媒生產、消費屬性、文化價值實現機制等,開辟區域文化傳播研究領域。
二、培養目標
    具有寬闊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全面、扎實的專業知識,規范的學術訓練,熟悉新聞傳播實踐,具備學術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獨立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創造型人才。具體包括:
(一)對于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經典著作,有比較系統的閱讀和掌握;
(二)對于新聞傳播的知識有系統掌握和透徹理解,能創造性從事新聞實踐工作;
(三)對于本專業、本領域的研究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掌握;
(四)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點及方法論基礎,并能夠合理運用;
(五)對于學術、學術研究、學術規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學術道德;
(六)思維嚴謹,邏輯嚴密,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三、研究方向

序號 研究方向名稱 主要研究內容、特色與意義 研究生導師
(博導注明)
 
核心課程
1 新聞學 主要研究新聞史論、新聞業務和媒介經營管理。重點研究當代新聞理論的前沿問題、主流媒體報道實踐以及融合新聞等。目的是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卓越新聞人才。 沈正賦、陳新平、丁云亮、胡靖、肖葉飛、桂萬保 媒介批評研究、網絡與新媒體、廣告傳播研究
2 傳播學 主要研究傳播理論與實務。重點研究網絡傳播、廣告傳播以及信息技術應用。力圖通過學科交叉和知識整合,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的專門學術人才。 馬梅、袁立庠、芮宏明、翟光勇、焦慶爭、沈幼平
 
 
四、學習年限
研究生學業年限包括基本修業年限(學制)和最長學習年限。
基本修業年限,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學制3年。
最長學習年限,3年制碩士研究生為5年(含休學)。
研究生在基本修業年限內未完成學業的,可申請延期畢業但不得超過最長學習年限,每次申請期限為六個月或一年。
在達到在校學習時間的最長期限時,應以畢業、結業、肄業和退學處理等形式之一終止學籍,并辦理離校手續。 
五、培養方式與方法
    1.研究生培養原則上可跨方向調整,并實行學分制。在指導方法上,采用導師負責與導師組集體指導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應充分發揮導師指導研究生的主導作用以及研究生個人的特長與才能,努力體現“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積極調動研究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研究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幫助研究生按時制定好個人培養計劃。
    2.研究生課程講授方式要有針對性,更多地采用啟發式、研討式、專題式、報告式、評價式的教學方式,可規定研究生參加必要的學術講座、學術報告、討論班、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把課堂講授、交流研討、案例分析、教學實踐、社會實踐以及實驗有機結合,加強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導師和導師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穩定工作,協助院系、職能部門處理研究生的突發事件。 
六、培養流程與要求
    1、制訂培養計劃
    第一學期內在導師或導師組的指導下,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和研究生個人特點,制定“碩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必須在培養方案范圍內制定,一經確定,要切實執行,不得隨意變動。如需修改,必須履行相關審批手續。
    2、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是學位論文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碩士生學位論文開題時間應在第3學期末完成。學位點根據選題情況,成立由3-5名導師組成的審查小組,聽取研究生匯報,對論文選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分析難點,明確目標,以保證學位論文按時完成并達到預期結果。
    3、中期考核
     按照學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實施辦法,根據本學科點現狀和研究生規模,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學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A、考核在學院統一組織領導下,由各專業負責實施,組成包括學院(學科)負責人、導師代表、班主任等在內的若干考核小組(每組成員3-5人)進行考核,同時較廣泛地聽取其他教師的意見。
B、業務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課程學習是否達到規定要求,通過課程學習反映出來的科研及思維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學生工作組會同有關人員進行。
C、如實填寫相關表格,由考核小組對被考核研究生作出明確意見,考核結果及時通知本人。
D、經過中期考核的碩士研究生,按考核成績分流:
進入碩士論文階段:學習成績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論文為主要參照),可進入碩士論文階段,繼續完成碩士學業。特別優秀者,可以進一步推薦碩博連讀。
中止學業:個別成績較差,明顯表現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繼續攻讀學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學業,按學籍管理的有關規定,發給相應證書。
4、學位論文中期檢查
按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成立4-5位專家組成考核小組,全面負責本院研究生的論文中期進展和檢查考核工作,重點檢查論文進展和學術規范。一般應在第五學期完成。
5、完成學位論文答辯、畢業資格審核、學位申請條件審核
定稿付印之前,必須對論文的真實性加以檢查,學位論文需通過研究生院統一組織的外審。答辯完成,經由院系及研究生院的畢業資格、條件的全面審核,方可頒發學位證書。
七、課程設置及學分
    1.課程設置分為7類:①公共基礎課(學位必修) ②公共素養課③學科基礎課(學位必修)④專業核心課(學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課⑥跨學科課⑦補修課。
    2.課程學分為31-35學分,其中學位課程22學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礎課(學位必修)已開設4門(7學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36學時2學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文科類)或自然辯證法概論(理科類)18學時1學分,英語閱讀與寫作,36學時2學分,英語口語36學時2學分;
②公共素養課,暫未開設。
③學科基礎課(學位必修)9學分,按一級學科設置。(一級學科發展研究前沿、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等)
④方向核心課(學位必修)6學分,面向一級學科設置。
⑤方向拓展課6學分。
⑥跨學科課3學分
⑦補修課不計學分。同等學力與跨專業研究生,應在導師指導下確定2-3門本學科的本科主干課程作為補修課。(具體課程、選修方式與考核由各學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環節(暫不計學分)
    1、學術活動
    研究生需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在學習期間作學術報告至少1次,聽學術報告、講座等至少10次。
    2、實踐活動
    每位碩士研究生參加社會和技能實踐形式不限,包括本科教學工作、媒體及相關單位實習等。鼓勵在讀期間為不同類型的媒體撰寫新聞稿、制作廣告作品。實踐活動結束后,導師根據實踐內容、方法及效果加以評定。
九、學位論文基本要求
    1、規范性要求
(1)論文選題要有一定的理論意義或實際應用價值,理論前提可靠。
(2)論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則上不能以全中國、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國、全世界)作為選題的起點。
(3)論文必須有關選題的文獻檢索,檢索要追溯到選題的起點文獻;要有對選題涉及的代表性學術專著和專論的評價。在此基礎上,論述選定選題的學術意義。
(4)論文必須以本學科和相鄰學科的相關學術理論作為論證自己觀點的理論支撐,且在文中體現出運用了自己所選擇的學術理論。
    論據要可靠、充分、前后一致。不能無論據地主觀得出結論或不證自明。不能把教科書關于某一理論的介紹文字直接作為學術理論的論據;不能以經驗總結、工作報告和隨筆雜感替代學術論述;不能以文藝作品作為論據來證明或證偽真實社會中的傳播現象。
(5)論文的核心學術概念要明確、嚴謹、有效,原則上只能來自學科內公認的學術論著對概念的闡釋,不能將生活中的大白話充當學術概念。除了語文考證,不能將普通字典、詞典、網絡百科的解釋作為學術研究的論據。
(6)選擇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實證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學—歷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為標準,來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
(7)除了少數涉及中國古代的選題,論文必須有適量的外文參考文獻,且文中要體現確實參考了某些外文文獻。
(8)引文和注釋要符合寫作要求的規定,引證全面,不斷章取義和歪曲引用。
   2、質量要求
(1)選題或問題的提出,對于本學科某一方面的發展有所啟示;或通過科學論證而獲得的新認識或結論,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或研究方法,對本學科某一方面發展有所啟示。
(2)論文的論證部分能夠成為論文的主體。只敘述問題或情況,提不出問題,沒有核心觀點,沒有論證成分的文章(教材章節、領導報告、宣傳文章、工作總結、新聞通訊等),不能視為合格的學位論文。
(3)論文的基本理論依據或前提可靠,實證研究方法的運用符合規范,研究的數據、論據客觀、可靠、前后一致。
(4)至少應在具有CN正式刊號的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篇。

安徽師范大學

添加安徽師范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安徽師范大學考研分數線、安徽師范大學報錄比、安徽師范大學考研群、安徽師范大學學姐微信、安徽師范大學考研真題、安徽師范大學專業目錄、安徽師范大學排名、安徽師范大學保研、安徽師范大學公眾號、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安徽師范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安徽師范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ahsfdx/yjsy_249790.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