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醫學院官網

更新時間:2022-01-26 15:55:55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Add 同濟大學學姐
為你免費答疑

關于《同濟大學考研》我們搜集了部分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和復試資源,免費贈送;并提供有償的同濟大學初試/復試/調劑輔導(收費合理,內部資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領資源或了解研究生輔導的,請加網頁上的學姐微信。同濟大學官網來自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網站,及歷年考研分數線數據的匯總(學校網站一般不穩定,或存留的分數線年限較少)。以下即是同濟大學歷年考研分數線,希望對同濟大學考研報考有用。

同濟大學醫學院官網:

同濟大學醫學院


同濟大學醫學院簡介: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德文醫學堂”,是同濟大學的前身,也是同濟醫學專業的開端。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布局調整中,醫學院整體遷出至武漢,但同濟人醫學情結至深,歷經百年滄桑后,同濟大學在新世紀之初重建醫學。2000年4月,同濟大學與原上海鐵道大學合并,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的基礎上恢復設立了“同濟大學醫學院”。
經過快速發展,臨床醫學專業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位水平評估排名進入B+,并被列入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醫學學科的整體水平已躋身全國醫學院校前10%。同濟大學醫科連續3年位居QS全球醫學排名301-350位,穩居中國大陸第12位。
醫學院分布在四平路、滬北、滬西三個校區,有基礎醫學院、護理系、生物醫學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十院臨床醫學院、同濟臨床醫學院、東方臨床醫學院、肺科臨床醫學院、一婦嬰臨床醫學院、附屬楊浦醫院、附屬養志康復醫院、附屬皮膚病醫院、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附屬天佑醫院(籌)、附屬普陀人民醫院(籌)、附屬康復醫院(籌)、附屬腦科醫院(籌)以及20余家教學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習基地,臨床教學資源豐富,附屬醫院總床位數12 000余張。醫學院擁有9個國家臨床重點??疲ㄐ赝饪?、消化內科、產科、職業病科、呼吸科、中醫科、急診醫學、臨床護理專業和血液科),和一批上海市重點學(專)科和臨床醫學中心。
為探尋同濟醫科的創新發展之路,近年來,同濟大學結合世界醫學發展前沿、未來趨勢以及國家需求,將醫科發展重點集中于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的“干細胞”“腫瘤”“腦與脊髓”“心臟”等幾大領域。2010年成立“轉化醫學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屬醫院布局并成立轉化醫學中心,聚焦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際,基于附屬醫院的特色醫療資源,分別著力建設干細胞、腦與脊髓、心血管疾病、腫瘤生物治療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靈活的雙聘機制,深化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緊密合作。隨著這一戰略的深入實施,同濟大學在干細胞及轉化醫學領域的重大研究成果豐碩。同濟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現已成為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醫學院以引進和培養一流人才為中心,現有教師系列高級職稱的在職人員共373名(含臨床醫學院及附屬醫院)。2001-2021年間,醫學院產生或引進國家級人才計劃獲得者共123人次,省部級人才計劃獲得者共百余人次。擁有中科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973”和“86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2名,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長江學者11名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名,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等“四青”人才35名。建有以課題組長(PI)為核心的新型學術管理體制,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尤其是在“干細胞/再生醫學”領域獲得國家“973”和重大專項多項資助,建有“國家(華東)干細胞庫”、“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細胞干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上海干細胞臨床轉化研究院”,并于2019年獲批建設“國家干細胞轉化資源庫”;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個及一批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床醫學中心。形成了活躍、嚴謹、濃厚的學術氛圍,近五年來科研總立項經費達16.897億元,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項目13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55項,在Nature、Science、Cell等影響因子20分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5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普及一等獎等近20項。
醫學院目前擁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基礎醫學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護理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醫學院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4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0余名,非全日制學位博100余名。目前全日制博士碩士在校研究生2400余名,非全日制學位博400余名。
自2019年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拔尖卓越培養)以“醫學試驗班”大類招生入學。第1學年在新生院完成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學年末根據本人志愿及學院/專業分流標準被選拔進入臨床醫學專業(150名左右);第2~4學年完成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學習,同時強化早期臨床、早期科研訓練和創新能力培養;第4學年末根據推免標準,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本科后培養方向確定(本博銜接培養、本碩銜接培養、“5+3”一體化(四證合一)培養和常規本科培養);第5學年進行臨床通科實習,達到畢業標準后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另每年招收康復物理治療專業學生30名,護理學專業學生20名,MBBS國際留學生約30名。目前,醫學院在校本科生約1000名。
為了更好地發揚醫學院中德交流的歷史傳承、深化及拓展國際化醫學教育內涵,2021年于東方醫院掛牌成立同濟東方中德醫學院,開設臨床醫學中德實驗班,打造中德合作、本研序貫的人才培養體系。2021年9月開始招生,每年15名學生, 通過創新試驗區二次選拔,新生入學后從各大類實驗班中擇優遴選。研究生階段,按不同培養途徑,可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或醫學博士學位。
醫學院秉承“精誠濟世,明道致遠”的辦學理念,建立了以“5+3”卓越醫師培養為主體、以拔尖創新醫學人才本博銜接培養為突破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行結果導向的醫學教育模式和課程體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著力培養未來可發展成為具備“道術、學術、技術、藝術、仁術”綜合素養和能力,能夠解決臨床疑難問題、引領學科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國際化的拔尖卓越醫學人才。近年來,醫學院學子先后獲得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東賽區特等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二、三等獎,“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銀獎,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一、二、三等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寶鋼教育基金優秀學生特等獎等獎項。
醫學院緊扣國家“雙一流”的戰略決策,積極與國際一流醫學院合作,持續探索建設國際醫學院管理、醫學教育與研究體系。目前學院已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士等國的知名醫學院開展了廣泛合作,引進優質師資與課程,搭建合作培養、學生交換、教師互訪任教、轉化醫學研究的國際合作平臺。每年20%~30%的學生有機會赴海外合作學校進行為期1周~3個月的交換實習或臨床輪轉;畢業生可以申請獲得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資助赴合作學校攻讀學位,或赴國外醫院接受包括住院醫師培養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學習深造。學院常年邀請外籍教授來我院參加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和學術交流。國際化已成為同濟大學醫學院的重要辦學特色之一。
醫學院率先在國內啟動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國際認證(ACGME-I),成為國內首家對標國際參與ACGME-I項目評估的高校。2019年8月12日,康復物理治療專業以最高認證等級(五年認證期資格)正式通過世界物理治療聯盟(WCPT)的國際教育認證,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取得該項榮譽并獲得最高期限認證的院校。
2021年1月21日,新希望集團向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人民幣1億元,用于設立同濟大學腦科醫學發展基金,專項支持同濟大學中德腦科學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中心。近年來,同濟醫學獲得捐贈基金累計簽約金額約3.5億元人民幣,資金主要用于支持推動同濟醫科加快向國際一流水準邁進,實現同濟醫科的復興。
2020年,校黨委在復興同濟醫科的道路上做出重大布局,將同濟大學滬西校區400余畝土地劃歸醫學發展使用,促進醫學院及附屬醫院在產學研、醫教研融合創新發展。2021年,學校投入近3億,改造修繕科研實驗室、實驗動物中心及生活體育設施空間2萬余平方米,未來,將滬西建設成為在國際上具有較高影響力的醫學教育培訓的高地,醫學科學創新的高地,醫工交叉創新高地,區域融合產學研轉化高地。同時,與市區兩級政府深入合作,打造“一核、一城、一岸”,即以同濟大學醫學院為輻射源,打造生命健康策源核,成為國內一流的環同濟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并同步帶動建設TOP智創城、蘇河生命水岸,初步形成超百億級環同濟醫學園區經濟圈。
同醫人將始終懷揣著“夢自醫始”的美好憧憬,秉承“精誠濟世、明道致遠”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發,為健康上海、健康中國作出新貢獻。
 
同濟大學醫學院聯系方式:
 
同濟大學醫學院發展歷程: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至今已逾百年歷史,曾經培養出裘法祖院士、吳孟超院士等一代著名醫學家,并被譽為“醫生的搖籃”。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24年5月20日北洋政府教育部下達第120號訓令,批準同濟醫科為大學。從此以后,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布局調整中,同濟大學醫學院整體遷往武漢,使得同濟大學在較長時間沒有醫學專業。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F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但同濟人的醫學情結至深,一直為再開醫學專業作不懈的努力。
2000年4月,與原上海鐵道大學合并,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濟大學醫學院”,成為同濟大學重點建設的學科。短短十余載,臨床醫學作為同濟大學的重點建設和發展學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2001年,醫學院設立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
2002年,同濟大學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3年,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學校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專業建設,投資億元的醫學大樓在校本部建成,積極改善辦學條件。
2005年,醫學院開始在長學制學生中實施本科階段導師制。
2006年,醫學院啟動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計劃。
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評價優秀。
2009年,醫學與生命科學實驗教學樓投入使用。并相繼建立醫學模擬教學中心和臨床技能考試中心,組建標準化病人隊伍用于學生技能訓練。學院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2010年,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授予權。醫學院著手設計臨床醫學專業“5+3”人才培養模式;在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的帶動下,在校內通過“試點班”的形式啟動“卓越醫師培養計劃”,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年,醫學院在各個附屬醫院建設“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為創新人才培養搭建平臺。2010年起,醫學院充分利用同濟大學國際合作平臺,與歐美多所大學的醫學院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拓展了國際合作培養醫學生的資源。每年20-30%的醫學生有海外臨床實習和科研實習的機會;與美國聯合培養MD/PhD,與英國聯合培養MD/Msc,聯合培養PhD。
2011年,獲得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及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
2012年,醫學院全面啟動臨床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專業課程改革舉措。國家級臨床綜合實訓中心建設項目教育部立項。獲得進行“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同濟大學教育學專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5100)(專業學位)教育 (04)教育管理 非全日制 專碩 58 331 340 871教育管理學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學碩
院校系 專業名稱及代碼   學習方式 類別 專業:擬招生人數 20考研復試線 21考研復試線 初試科目 報考限制 復試分值占比 復試比例
(150)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040100)教育學 (01)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
(03)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全日制 學碩 5 340 337 710教育學專業綜合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50% 1:2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院校分析:
一、同濟大學22年教育碩士招生專業僅有教育管理。
二、考試方式。同濟大學21年教育學考研專業課由統考改為了自命題,考試科目為710教育學專業綜合,考試大綱與統考大綱接近。
三、招生人數。同濟大學22年教育學研究生招生人數為學碩未公布,專碩58人。
四、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特點
1、學碩專業課采用統考卷。
2、招生專業少。
3、招生總人數少。
5、學碩不接受同等學力考生。

學校介紹
同濟大學歷史悠久、聲譽卓著,是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是教育部直屬并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2002年,列為國家“985工程”建設高校。2003年,上海航(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2004年,列為中管高校。2017年,列為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經過113年的發展,同濟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專業介紹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人類教育活動的科學理論與實踐,探索解決(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教育活動產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本學科依托同濟大學傳統辦學優勢,以“小規模、強交叉、重應用、國際化”為特色,針對我國教育改革要求和教育發展方向,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并重,致力于高水平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升高校在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的綜合作用。
考試科目
研究方向 初試科目 復試科目或內容 初試參考書目或教材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b 職業技術教育學原理;c 成人教育學原理;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b 高等教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c 院校研究與發展戰略;d 比較高等教育;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b 課程與教學;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b 成人教育管理;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a 教育經濟;b 教育管理;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b 移動學習;c 虛擬實驗;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科目:
教育學綜合考試
無指定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無指定參考書目
分數線
年份 分數線
2020 311
2019 335
學費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學費標準為8000元/每年。從2014年秋季開始,公費研究生取消,取而代之(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實行自費研究生,規定碩士研究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具體情況視學校專業而定。針對部分研究生家庭困難的情況,國家提供獎學金、助學金等資助,且高校一般都會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對學子進行補助,確保研究生能夠正常順利的完成學業。
主要導師
李同吉,副教授,2006年8月至今,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師,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職業教(來自:考研派小站公眾號)育心理學課程,并從事相應的科研工作。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一本,合譯著一本,參譯著一本,參編教材兩本,另主持完成國家級課題和省部級課題各一項。研究領域:職校教師專長發展、教師信念、基于反思性實踐的職校教師培養和培訓模式。
 
張建榮,教授。長期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師資培養、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職業教育課程論與教學法等。曾參與或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財政部重點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
 
李俊,科隆大學經濟與社會教育博士,副教授。2012年起在同濟大學工作,以中文、英文、德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十余篇。研究領域: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社會學、職業教師教育。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國際足球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708)足球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體育部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03)日語、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46)體育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教育學 [040100] 學術學位

專業信息

所屬院校:同濟大學
招生年份:2020年
招生類別:全日制研究生
所屬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所屬門類代碼、名稱:[04]教育學
所屬一級學科代碼、名稱:[01]教育學

專業招生詳情

研究方向: 01 教育學原理(a 高等教育學原理; b 職
業技術教育學原理; c 成人教育學原理; d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2 高等教育(a 高等工程教育; b 高等教
育管理與現代大學治理; c 院校研究與發展
戰略; d 比較高等教育; e 質量保障與評價)
03 職業教育(a 教師教育; b 課程與教學;
c 比較職業教育)
04 成人教育(a 終身教育與學習型社會; b
成人教育管理; c 學習項目開發與設計)
05 教育經濟與管理( a 教育經濟; b 教育
管理; c 院校治理)
06 教育技術(a 數字校園; b 移動學習; c
虛擬實驗; d 物聯網互動教學技術)
07 高等教育管理(跨學科聯合培養,優先招
收推薦免試應屆畢業生)
招生人數:
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242)德語任選一門
③(311)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
備  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330)國際足球學院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足球運動人體科學
02 足球人文社會學
03 足球教學與訓練學
 
 
 
04 足球(管理、商業、產業、傳媒)產業與
管理
05 智慧體育與大數據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708)足球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復試專業課(五選一)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運動心理學
4.體育社會學
5.運動訓練學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教育學專業考研學校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師范大學 A+
2 華東師范大學 A+
3 東北師范大學 A
4 南京師范大學 A
5 華中師范大學 A
6 北京大學 A-
7 首都師范大學 A-
8 浙江大學 A-
9 華南師范大學 A-
10 西南大學 A-
11 清華大學 B+
12 上海師范大學 B+
13 浙江師范大學 B+
14 廈門大學 B+
15 山東師范大學 B+
16 河南大學 B+
17 華中科技大學 B+
18 湖南師范大學 B+
19 陜西師范大學 B+
20 西北師范大學 B+
21 北京理工大學 B
22 天津大學 B
23 天津師范大學 B
24 遼寧師范大學 B
25 沈陽師范大學 B
26 哈爾濱師范大學 B
27 江蘇師范大學 B
28 江西師范大學 B
29 廣西師范大學 B
30 四川師范大學 B
31 河北大學 B-
32 蘇州大學 B-
33 杭州師范大學 B-
34 安徽師范大學 B-
35 福建師范大學 B-
36 曲阜師范大學 B-
37 河南師范大學 B-
38 重慶師范大學 B-
39 云南師范大學 B-
40 新疆師范大學 B-
41 中央民族大學 C+
42 河北師范大學 C+
43 山西大學 C+
44 山西師范大學 C+
45 內蒙古師范大學 C+
46 同濟大學 C+
47 江南大學 C+
48 溫州大學 C+
49 廣州大學 C+
50 寧波大學 C+
51 北京工業大學 C
52 渤海大學 C
53 吉林師范大學 C
54 浙江工業大學 C
55 贛南師范大學 C
56 湖北大學 C
57 中南民族大學 C
58 貴州師范大學 C
59 云南大學 C
60 揚州大學 C
61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C-
62 長春師范大學 C-
63 江蘇大學 C-
64 淮北師范大學 C-
65 魯東大學 C-
66 湖北師范大學 C-
67 深圳大學 C-
68 廣西師范學院 C-
69 石河子大學 C-
70 海南師范大學 C-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招生院系 (230)體育部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040100)教育學(學術學位)
研究方向 01 體育人文社會學
02 運動人體科學
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04 民族傳統體育學
初試 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科目 2 (201)英語一、(203)日語、(242)德語任選一門
科目 3 (346)體育綜合
科目 4 (--)無
復試內容 1.運動生物力學
2.運動醫學
3.體育社會學
4.運動訓練學
四選一
學習和就業方式 全日制非定向就業
備注 不接收同等學力考生。

同濟大學體育教育學考研專業排名

排名 學校名稱 評估結果
1 北京體育大學 A+
2 上海體育學院 A+
3 華東師范大學 A
4 天津體育學院 A-
5 福建師范大學 A-
6 武漢體育學院 A-
7 華南師范大學 A-
8 成都體育學院 A-
9 清華大學 B+
10 北京師范大學 B+
11 首都體育學院 B+
12 沈陽體育學院 B+
13 蘇州大學 B+
14 浙江大學 B+
15 華中師范大學 B+
16 山西大學 B
17 東北師范大學 B
18 吉林體育學院 B
19 南京師范大學 B
20 曲阜師范大學 B
21 湖南師范大學 B
22 廣州體育學院 B
23 西安體育學院 B
24 河北師范大學 B-
25 遼寧師范大學 B-
26 南京體育學院 B-
27 山東師范大學 B-
28 山東體育學院 B-
29 河南大學 B-
30 陜西師范大學 B-
31 寧波大學 B-
32 山西師范大學 C+
33 浙江師范大學 C+
34 安徽師范大學 C+
35 江西師范大學 C+
36 鄭州大學 C+
37 廣西師范大學 C+
38 云南師范大學 C+
39 西北師范大學 C+
40 新疆師范大學 C+
41 揚州大學 C+
42 河南師范大學 C
43 湖北大學 C
44 吉首大學 C
45 深圳大學 C
46 西南大學 C
47 沈陽師范大學 C-
48 吉林大學 C-
49 哈爾濱師范大學 C-
50 同濟大學 C-
51 上海師范大學 C-
52 江蘇師范大學 C-
53 杭州師范大學 C-
54 集美大學 C-


添加同濟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同濟大學考研分數線、同濟大學報錄比、同濟大學考研群、同濟大學學姐微信、同濟大學考研真題、同濟大學專業目錄、同濟大學排名、同濟大學保研、同濟大學公眾號、同濟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同濟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同濟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