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湖北醫藥學院生物綜合研究生考試大綱 正文
湖北醫藥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生物綜合》考試大綱(科目代碼:698)
適用專業:
基礎醫學專業(1001)、醫學技術專業(1010)Ⅰ.考試性質
生物綜合考試是為全國醫科院校(獨立設置)招收學術型科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而設置
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
續攻讀學術型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所需要的基礎醫學有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評價
的標準是高等學校醫學及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生物綜合考試范圍為基礎醫學中的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臨床
醫學中的外科學總論。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上述醫學學科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綜合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
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1、基礎醫學約70%
其中:生理學約25%;生物化學約25%;細胞生物學約20%;2、相關學科約30%
分子遺傳學約25%;外科學總論約5%
四、試卷題型結構
A型題第1~90小題,每小題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B型題第121~15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X型題第151~18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Ⅳ.考查內容
一、生理學
(一)緒論
1.體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機體的內環境和穩態。
1/12
2.生理功能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和自身調節。
3.體內反饋控制系統。
(二)細胞的基本功能
1.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單純擴散、經載體和經通道易化擴散、原發性和繼發性主動轉
運、出胞和入胞。
2.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由G蛋白偶聯受體、離子通道受體和酶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
導。
3.神經和骨骼肌細胞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及其簡要的產生機制。
4.刺激和閾刺激,可興奮細胞(或組織),組織的興奮,興奮性及興奮后興奮性的變化。
電緊張電位和局部電位。
5.動作電位(或興奮)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細胞上的傳導。
6.神經-骨骼肌接頭處的興奮傳遞。
7.橫紋肌的收縮機制、興奮-收縮偶聯和影響收縮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與體內抗凝系統、纖維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統及其臨床意義。輸血原則。
(四)血液循環
1.心肌細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竇房結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簡要的形成機制。
2.心肌的生理特性: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
3.心臟的泵血功能:心動周期,心臟泵血的過程和機制,心音,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定,
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4.動脈血壓的正常值,動脈血壓的形成和影響因素。
5.靜脈血壓、中心靜脈壓及影響靜脈回流的因素。
6.微循環、組織液和淋巴液的生成與回流。
7.心交感神經、心迷走神經和交感縮血管神經及其功能。
8.頸動脈突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學感受性反射。
9.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血管升壓素、血管內皮生成的血
管活性物質。
10.局部血液調節(自身調節)。
11.動脈血壓的短期調節和長期調節。
12.冠脈循環和腦循環的特點和調節。
(五)呼吸
1.肺通氣的動力和阻力,胸膜腔內壓,肺表面活性物質。
2/12
2.肺容積和肺容量,肺通氣量和肺泡通氣量。
3.肺換氣的基本原理、過程和影響因素。氣體擴散速率,通氣/血流比值及其意義。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運輸,氧解離曲線及其影響因素。
5.外周和中樞化學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對呼吸的調節。肺牽張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電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經支配和胃腸激素。
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調節。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的概念。
3.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調節,胃的容受性舒張和蠕動。胃的排空及其
調節。
4.胰液和膽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調節。小腸的分節運動。
5.大腸液的分泌和大腸內細菌的活動。排便反射。
6.主要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類、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在小腸內的吸收部位及機
制。
(七)能量代謝和體溫
1.食物的能量轉化。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和呼吸商。能量代謝的測定原理和臨床的簡化
測定法。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基礎代謝和基礎代謝率及其意義。
2.體溫及其正常變動。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體溫調節。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腎的功能解剖特點,腎血流量及其調節。
2.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及其影響因素。
3.各段腎小管和集合管對Na+、C1-、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對
H+、NH3/NH4+、K+的分泌。腎糖閾的概念和意義。
4.尿液的濃縮與稀釋機制。
5.滲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腎交感神經、血管升壓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和
心房鈉尿肽對尿生成的調節。
6.腎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測定的意義。
7.排尿反射。
(九)感覺器官
1.感受器的定義和分類,感受器和傳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眼的視覺功能:眼內光的折射與簡化眼,眼的調節。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及其
依據,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及視桿細胞的感光換能作用,視錐細胞和色覺的關系。視力(或
視敏度)、暗適應和視野。
3.耳的聽覺功能:人耳的聽閾和聽域,外耳和中耳的傳音作用,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
耳蝸的感音換能作用,人耳對聲音頻率的分析。
4.前庭器官的適宜刺激和平衡感覺功能。前庭反應。
(十)神經系統
3/12
1.神經元的一般結構和功能,神經纖維傳導興奮的特征,神經纖維的軸漿運輸,神經的
營養性作用。
2.神經膠質細胞的特征和功能。
3.經典突觸傳遞的過程和影響因素,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突觸后神經元動作電
位的產生。
4.非定向突觸傳遞(或非突觸性化學傳遞)和電突觸傳遞。
5.神經遞質的鑒定,神經調質的概念和調制作用,遞質共存及其意義。受體的概念、分
類和調節,突觸前受體。周圍神經系統中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及其相應的受體。
6.反射的分類和中樞控制,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中樞興奮傳播的特征,中樞抑制和
中樞易化。
7.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感覺的特異和非特異投射系統及其在感覺形成中的作用。
大腦皮質的感覺(軀體感覺和特殊感覺)代表區。體表痛、內臟痛和牽涉痛。
8.神經系統對姿勢和軀體運動的調節:運動傳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運動單位,牽張反射
(腱反射和肌緊張)及其機制,各級中樞對肌緊張的調節。隨意運動的產生和協調。大腦皮質
運動區,運動傳出通路及其損傷后的表現。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的運動調節功能。
9.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腦干和下丘腦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10.本能行為和情緒的神經調節,情緒生理反應。
11.自發腦電活動和腦電圖,皮層誘發電位。覺醒和睡眠。
12.學習和記憶的形式,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學習和記憶的機制。大腦皮質功能的一
側優勢和優勢半球的語言功能。
(十一)內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學本質與分類,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
機制,激素分泌的調節。
2.下丘腦與腺垂體的功能聯系,下丘腦調節肽和腺垂體激素,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
泌調節。
3.下丘腦與神經垂體的功能聯系和神經垂體激素。
4.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5.調節鈣和磷代謝的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和1,25-二羥維生素D3的生理作用
及它們的分泌或生成調節。
6.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和髓質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7.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調節。
(十二)生殖
1.睪丸的生精作用和內分泌功能,睪酮的生理作用,睪丸功能的調節。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內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宮周期(或月經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
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調節,月經周期中下丘腦-腺垂體-卵巢-子宮內膜變化間的關系。胎
盤的內分泌功能。
4/12
二、生物化學
(一)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1.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化學結構和分類。
2.氨基酸的理化性質。
3.肽鍵和肽。
4.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及高級結構。
5.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關系。
6.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兩性解離、沉淀、變性、凝固及呈色反應等)。
7.分離、純化蛋白質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8.核酸分子的組成,5種主要嘌呤、嘧啶堿的化學結構,核苷酸。
9.核酸的一級結構。核酸的空間結構與功能。
10.核酸的變性、復性、雜交及應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輔酶和輔基,參與組成輔酶的維生素,酶的活性中心。
12.酶的作用機制,酶反應動力學,酶抑制的類型和特點。
13.酶的調節。
14.酶在醫學上的應用。
(二)物質代謝及其調節
1.糖酵解過程、意義及調節。
2.糖有氧氧化過程、意義及調節,能量的產生。
3.磷酸戊糖旁路的意義。
4.糖原合成和分解過程及其調節機制。
5.糖異生過程、意義及調節。乳酸循環。
6.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維持血糖恒定的機制。
7.脂肪酸分解代謝過程及能量的生成。
8.酮體的生成、利用和意義。
9.脂肪酸的合成過程,不飽和脂肪酸的生成。
10.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意義。
11.磷脂的合成和分解。
12.膽固醇的主要合成途徑及調控。膽固醇的轉化。膽固醇酯的生成。
13.血漿脂蛋白的分類、組成、生理功用及代謝。高脂血癥的類型和特點。
14.生物氧化的特點。
15.呼吸鏈的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
化合物的儲存和利用。
16.胞漿中NADH的氧化。
17.過氧化物酶體和微粒體中的酶類。
18.蛋白質的營養作用。
5/12
6/12
19.氨基酸的一般代謝(體內蛋白質的降解,氧化脫氨基,轉氨基及聯合脫氨基)。
20.氨基酸的脫羧基作用。
21.體內氨的來源和轉運。
22.尿素的生成——鳥氨酸循環。
23.一碳單位的定義、來源、載體和功能。
24.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與酪氨酸的代謝。
25.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和分解產物,脫氧核苷酸的生成。嘌呤、嘧啶核苷酸
的抗代謝物的作用及其機制。
26.物質代謝的特點和相互聯系,組織器官的代謝特點和聯系。
27.代謝調節(細胞水平、激素水平及整體水平調節)。
(三)基因信息的傳遞
1.DNA的半保留復制及復制的酶。
2.DNA復制的基本過程。
3.逆轉錄的概念、逆轉錄酶、逆轉錄的過程、逆轉錄的意義。
4.DNA的損傷(突變)及修復。
5.RNA的生物合成(轉錄的模板、酶及基本過程)。
6.RNA生物合成后的加工修飾。
7.核酶的概念和意義。
8.蛋白質生物合成體系。遺傳密碼。
9.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翻譯后加工。
10.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干擾和抑制。
11.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及原理。
12.原核和真核基因表達的調控。
13.基因重組的概念、基本過程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
14.基因組學的概念,基因組學與醫學的關系。
(四)生化專題
1.細胞信息傳遞的概念。信息分子和受體。膜受體和胞內受體介導的信息傳遞。
2.血漿蛋白的分類、性質及功能。
3.成熟紅細胞的代謝特點。
4.血紅素的合成。
5.肝在物質代謝中的主要作用。
6.膽汁酸鹽的合成原料和代謝產物。
7.膽色素的代謝,黃疸產生的生化基礎。
8.生物轉化的類型和意義。
9.維生素的分類、作用和意義。
10.原癌基因的基本概念及活化的機制。抑癌基因和生長因子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機制。
11.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原理和應用。
12.基因診斷的基本概念、技術及應用。基因治療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程序。
三、細胞生物學
(一)細胞的結構
1.細胞的形態結構、形狀、大小和種類的多樣性。
2.動物細胞的一般結構模式。
3.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主要結構差別。
(二)細胞生物學研究技術和基本原理
1.細胞化學組成及其定位和動態分析技術。
2.細胞和細胞器的分離,如勻漿和差速離心技術等。
3.基本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
4.細胞化學、免疫熒光細胞化學、細胞光度和流式細胞分離技術。
5.電鏡細胞化學和電鏡免疫細胞化學技術。
6.顯微放射自顯影、分子原位雜交。
7.細胞培養、細胞工程、顯微操作、活體染色等技術方法。
(三)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
1.內膜系統的概念及其組成成員。
2.內質網的形態結構特征和類別(粗面內質網和光面內質網)。
3.粗面內質網的主要功能:按信號肽假說參與分泌蛋白和溶酶體酶等蛋白合成。蛋白質
的修飾(包括N-連接糖基化、酰基化等)和正確折疊。
4.光面內質網的功能:膜脂類和甾類激素合成、胞質溶膠Ca2+水平調節、解毒和參與
糖元合成與分解等。
5.高爾基體的形態結構特點,結構分區,及各區的標志性酶。
6.高爾基體的功能:蛋白質的修飾和加工:O-連接糖基化與磷酸化和硫酸化;N-連
接糖基化。
7.溶酶體的形態結構及化學組成特點。
8.溶酶體的功能:消化作用及溶酶體的亞類劃分。溶酶體的其他功能(動物受精過程中
和免疫反應中的作用等)。
9.微體的兩種類型及其共同的形態結構和酶特征。
10.過氧物酶體的酶特點和功能:解毒作用。
11.線粒體顯微形態特征和主要功能概要。
12.線粒體內膜進行能量轉化(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和超分子結構基礎與轉化機制。
13.微絲的形態結構及構成微絲的分子-肌動蛋白。
14.微絲的組裝和解聚、永久性微絲與暫時性微絲。
15.橫紋肌纖維(細胞)中的微絲系統與肌肉收縮機制。
16.非肌肉細胞中微絲的特點和功能:微絨毛中的支架作用、胞質流動和細胞移動中的
7/12
作用、胞質分裂中的收縮環作用、細胞連接中的作用(附著帶、應力纖維)
17.微管的形態結構和微管的種類及分布。
18.微管的組裝、去組裝與微管組織中心,微管的“滑車”現象,永久性微管和暫時性
微管。
19.理解微管的功能。
20.中間纖維的一般形態和類型及類型的細胞特異性
21.中間纖維蛋白分子的一般結構模式及中間纖維的組裝。
22.中間纖維的功能:支架和連接作用;信號傳遞和基因表達等方面的可能作用。
23.核糖體的形態結構、類別和構成分子。
24.核糖體的功能部位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mRNA結合部位、P位、A位、肽
酰基轉移酶部位、G因子部位、E位。附:核酶概念。
25.多聚核糖體在蛋白合成中的意義和核糖體循環。
(四)細胞核與染色體
1.核被膜(核膜)的一般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物學意義。
2.核膜孔復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結構:顆粒-纖維模型和“魚籠”或“滴漏”式模型。
功能:物質運輸-被動運輸;主動運輸及其特點。
3.核纖層(核膜骨架)的形態結構特點、性質(中間纖維家族)和功能意義。
4.掌握染色質的經典概念和現代概念。
5.組蛋白的種類和特點。
6.染色質的基本結構-串珠線模型和結構的基本單位-核小體。
7.染色質的類型和各類染色質的定義。
8.染色質的非組蛋白:性質,一般結構模式、功能意義。
9.核仁的超微結構分部和各部分的結構組成特點
10.核仁的功能:rRNA的合成和核糖體亞單基的組裝。
11.染色體包裝(結構或超分子結構)的兩種主要模型。
12.染色體DNA序列的重復性,分類和各類DNA序列的排列分布。
13.保證染色體世代穩定的結構部位和關鍵序列及其結構:著絲粒-著絲點、端粒、自
主復制序列。附:可移動序列(轉座子)概念。
14.核骨架的概念:廣義的核骨架和狹義的核骨架。
15.核基質(狹義核骨架)的一般形態結構和化學組成特點以及功能意義。染色體支架
及其與核基質的關系。
16.細胞核的功能。
(五)細胞膜與細胞表面的結構與識別
1.質膜的化學組成和結構。
2.質膜的功能。
3.物質的跨膜運輸被動運輸:特點;簡單擴散,易化擴散;載體、轉運蛋白的概念。主
8/12
動運輸:特點;直接主動運輸-泵運輸及轉運ATP酶的概念;間接主動運輸-協同運輸、
胞納(胞飲和吞噬)、胞吐、穿胞運輸。
(六)細胞通訊和信號轉導
1.細胞識別和細胞通訊有關的幾個概念:細胞識別、細胞通訊、受體、信號通路、第一
信使、第二信使。
2.胞內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及信號分子。
3.膜受體介導的信號通路:與G蛋白偶聯的:cAMP通路及信號分子。肌醇磷脂通路及
信號分子。受體本身為酪氨酸激酶的:生長因子類受體。受體為配體門控離子通道的:神經
遞質類受體。
(七)細胞增殖及其調控
1.有絲分裂的形態學過程,時相劃分及各時相的變化標志。
2.早中期染色體的移動與紡錘體的形成和結構。
3.姐妹著絲粒的分離與后期染色體的移動。
4.胞質分裂。
5.減數分裂的形態學過程,時期劃分和各期的主要變化特征。重要事件和重要結構分析:
同源染色體的配對與聯合復合體和Z-DNA。同源染色體間的交換,交換機制和P-DNA。
卵母細胞的減數分裂特點。
6.周期內細胞、周期外細胞(休止細胞)、細胞周期檢驗點、Go期細胞等概念。
7.細胞周期的時相劃分,時程變異及研究細胞周期的最基本方法-細胞同步化方法和周
期時程測定法。
8.細胞周期和細胞增殖的調控。
(八)細胞分化、衰老與凋亡
1.細胞分化的概念及與其相關的幾個概念(細胞的發育潛能、干細胞)。
2.核基因的表達與細胞分化(細胞核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3.細胞間相互作用對細胞分化的影響及相互作用類型:誘導作用、細胞反效應、激素作
用。環境對細胞分化的影響。
4.細胞衰老和死亡的客觀性與Hayflick界限。
5.細胞衰老的特征性表現。
6.細胞衰老的原因和假說。
7.細胞的編程性死亡與編程性死亡相關基因。
四、分子遺傳學
(一)遺傳信息的載體--DNA與染色體
1.DNA和RNA化學組成;DNA雙螺旋模型及特點。
2.DNA二級結構的類型;DNA二級結構的穩定因素;雙螺旋結構的多型性:結構特點、
存在條件和生物學意義。
3.DNA變性的影響因素。
9/12
4.染色體的四級結構:對染色體四級結構的認知與現階段的爭論。
(二)DNA與染色體的復制
1.DNA半保留復制的驗證。
2.復制的起點、方向和終點。
3.DNA復制突變型的篩選。
4.DNA聚合酶的應用與生物學活性的特點。
5.與DNA合成有關的其他蛋白質。
6.DNA復制的過程。
7.真核生物的DNA復制。
(三)RNA的轉錄與加工
1.RNA的酶促合成。
2.原核生物的轉錄。
3.真核生物的轉錄。
4.轉錄后加工。
(四)遺傳密碼與翻譯
1.遺傳密碼的破譯。
2.tRNA與核糖體。
3.氨酰-tRNA的形成。
4.蛋白質的合成:起始。
5.蛋白質的合成:延伸和終止。
6.翻譯后的加工。
(五)原核生物與噬菌體的基因表達調控
1.轉錄水平的調控。
2.操縱子模型。
3.操縱子的其他調控形式。
4.DNA重排對轉錄起始的調控。
5.RNA聚合酶轉錄起始的調節。
6.轉錄終止的調控。
7.翻譯的調控。
8.λ噬菌體生活周期的調控。
(六)真核生物的基因表達調控
1.染色體水平的調控。
2.染色質水平的調控。
3.轉錄水平的調控。
4.轉錄后調控。
5.翻譯的調控。
10/12
6.表觀遺傳。
(七)DNA損傷、修復與基因突變
1.DNA損傷起源和類型。
2.DNA損傷的修復機制。
3.基因突變。
(八)重組與轉座
1.重組機制。
2.同源重組和酶。
3.非同源重組。
4.轉座重組和轉座因子。
5.非同源末端重組。
(九)發育的遺傳基礎
1.動物發育模式和植物的花的發育。
2.線蟲、果蠅的發育與性別決定中的相關基因的結構和功能以及作用機制。
3.胚胎干細胞的形成和特點。
4.干細胞全能性的調控。
(十)分子進化
1.核酸的進化,基因組的進化。
2.蛋白質的進化。
五、外科學總論
1.無菌術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及無菌操作的原則。
2.外科患者體液代謝失調與酸堿平衡失調的概念、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
臨床處理的基本原則。
3.輸血的適應證、注意事項和并發癥的防治,自體輸血及血液制品。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要點及治療原則。
5.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的概念、病因、臨床表現與防治。
6.疼痛的分類、評估、對生理的影響及治療。術后鎮痛的藥物與方法。
7.圍手術期處理:術前準備、術后處理的目的與內容,以及術后并發癥的防治。
8.外科患者營養代謝的概念,腸內、腸外營養的選擇及并發癥的防治。
9.外科感染的概念、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原則。
10.淺部組織及手部化膿性感染的病因、臨床表現及治療原則。
12.全身性外科感染的病因、致病菌、臨床表現及診治。
13.有芽胞厭氧菌感染的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要點及防治原則。
14.外科應用抗菌藥物的原則。
15.創傷的概念和分類。創傷的病理、診斷與治療。
16.燒傷的傷情判斷、病理生理、臨床分期和各期的治療原則。燒傷并發癥的臨床表現
11/12
與診斷、防治要點。
17.腫瘤的分類、病因、病理及分子事件、臨床表現、診斷與防治。
18.常見體表腫瘤的表現特點與診治原則。
19.移植的概念、分類與免疫學基礎。器官移植。排斥反應及其防治。
20.麻醉、重癥監測治療與復蘇
21.麻醉前準備內容及麻醉前用藥的選擇。
22.常用麻醉的方法、藥物、操作要點、臨床應用及并發癥的防治。
23.重癥監測的內容、應用與治療原則。
24.心、肺、腦復蘇的概念、操作要領和治療。
12/12
湖北醫藥學院
添加湖北醫藥學院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湖北醫藥學院考研分數線、湖北醫藥學院報錄比、湖北醫藥學院考研群、湖北醫藥學院學姐微信、湖北醫藥學院考研真題、湖北醫藥學院專業目錄、湖北醫藥學院排名、湖北醫藥學院保研、湖北醫藥學院公眾號、湖北醫藥學院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湖北醫藥學院考研信息或資源。

本文來源:
http://www.sacvlig.cn/hbyyxy/cksm_40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