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導師:何方耀

發布時間:2021-11-20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導師:何方耀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導師:何方耀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導師:何方耀 正文

[導師姓名]
何方耀

[所屬院校]
華南農業大學

[基本信息]
導師姓名:何方耀
性別:男
人氣指數:1412
所屬院校:華南農業大學
所屬院系:人文與法學學院
職稱:教授
導師類型:碩導
招生專業:農村發展、農村發展(非全日制)
研究領域: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史、嶺南佛教傳播史、漢傳佛教歷史和比較宗教研究。



[通訊方式]
辦公電話:020-86280251
電子郵件:920151280@qq.com
通訊地址: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

[個人簡述]
何方耀,男,湖北荊州人,1961年1月11日出生,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中西文化交流方向),2005年11月獲得(歷史學)正教授職稱。現任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副院長(主管科研)、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人文學科組副組長,人文學院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哲學系主任,華南農業大學宗教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聘為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宗教傳播史特別是佛教傳播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宗教》、《中山大學學報》、《九州島學林》、《學術研究》、《西域研究》、《廣東社會科學》、《華學》、(臺灣)《普門學報》、《嶺南文史》、《廣州日報》、《南方日報》等公開刊物和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獨立著有學術著作兩部:《晉唐南海道求法高僧群體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晉唐南海絲路弘法高僧群體研究》;合作撰有《佛教寺院管理初探》(中國宗教出版社2016年版)、《廣東宗教簡史》(上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廣東宗教志》、《中華佛學通典》等有關宗教、歷史、文化方面的著作近十部。

[科研工作]
工作經歷
1982年7月大學畢業后志愿赴西藏工作,任教于西藏拉薩中學,任政史地教研組組長,1987年9月離開拉薩中學赴華中師范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1990年7月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廣東省中華文化學院)工作,任第一教學部副主任,主要從事民族、宗教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05年獲得(歷史學)正教授職稱,2006年9月調入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歷史系工作,主要從事宗教傳播史特別是佛教傳播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所講授課程包括《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西方史學史》、《中國宗教文化專題講座》、《世界宗教文化概論》、《世界宗教(中英雙語課)》等課程,曾任歷史副主任,現任人文與法學學院副院長、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組建華南農業大學宗教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
社會、學會及學術兼職
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廣東省宗教研究會副會長,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科研項目
1、200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寺廟管理的現狀與走向研究——以廣東省為例》(批準號08BZJ017),經費8萬,2013結題,等級良好。
2、2009年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廣東省佛教組織管理現狀及未來走向研究》(粵財教[2009]109號《關于下達高等學校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的通知》),2013結題,等級良好。
3、2013年度《廣州大典》與廣州歷史文化研究重點課題《“廣州通海夷道”與嶺南佛教的傳播發展》(項目批準號:2013GZZ03),經費5萬。
3、2010年華南農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歷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華南農教[2010]47號《關于公布華南農業大學201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立項項目的通知》),經費5千。
4、光孝寺委托課題《光孝寺志》及《寺志資料長編》(《光孝寺志》編纂協議),經費20萬。
5、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嶺南禪宗史》(批準號:12BZJ010),經費20萬,2016年結項。(主要參與人,排名第一)
6、“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佛教的傳播發展,2014年度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一般項目,批準號:GD14CLS01,經費5萬。
7、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佛教的傳播發展研究》,經費20成,批準號16BZJ1830。
發表論文
何方耀:《佛教寺院物業管理改革的現狀與對策研究——以廣東佛教寺院的實踐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6期。
何方耀:《原罪與業力之比較與互釋》,InternationalJournalofSina-WesternStudies(《國學與西學》【芬蘭】國學與西學北歐論壇(NordicForumofSina-WesternStudies)、赫赫爾辛基大學世界文化系宗教學部主辦),2015年第9期。
何方耀:《佛教寺廟管理的現狀、問題與前瞻-----以廣東為例》,《世界與宗教》(中國社科院宗教所主辦)2014年第一期。
紀華傳何方耀:《漢傳佛教寺院經濟及其管理模式分析》,《世界宗教文化研究》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淺談都市寺院社會服務與管理——以大佛寺為例》,《中國宗教》2013年第5期。
何方耀:《佛教寺廟管理的現狀、問題與前瞻-----以廣東為例》,《世界與宗教》(中國社科院宗教所主辦)2014年第一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廟管理模式創新的有益探索——以廣州大佛寺為例》,《法音》2013年第4期。
何方耀:《晉唐時期往來于南海道的中印佛僧故土觀念比較——以漢文資料為中心》,《海陸交通與世界文明》,商務印書館,2013年出版。
朱嫦巧何方耀:《高校歷史實踐教學中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何方耀:《明末清初的嶺南佛寺與中外交通——以廣州光孝寺和韶州南華寺為中心》,《學術研究》2012年第8期。
何方耀:《初祖達摩的生平行跡和禪學要旨》,《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7月16日出版。
何方耀:《營造發揮宗教組織社會公益積極作用的法制環境——以廣州的宗教團體為例》,《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何方耀:《都市佛教寺廟社會功能和社會角色定位淺析》,《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林有能何方耀《十多年來廣東的禪宗六祖文化研究》,《韶關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
何方耀梁錦筵:《宋代廣州“蕃學”與廣府學宮淵源考略》,《羊城今古》2012年第3期。
何方耀李建歡:《184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珠江花船》(何方耀李建歡),《羊城今古》2011年第3期。
何方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新華月報》2011年10月號(下半月)。
何方耀:《宗教政策的調整與信教民眾向心力的增強》,《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30日第31版(專版)。
何方耀:《從金堡到今釋的夷夏觀評析——兼論儒佛夷夏觀之異同》,(香港)《九州學林》2010年第四期(秋季)第48-70頁。
何方耀:《滄海梵影》,《中國宗教》2008年第9-10合集。
何方耀:《唐代求法僧攜帶漢本佛典西行考略》,(臺灣)《普門學報》第43期,2008年1月出版。
何方耀:《佛教心靈和諧的理論與實踐——以“依正不二”理論為中心》,《禪和之聲——2008年廣東六祖文化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炎黃世界》2009年第1期(摘要)。
何方耀:《晉唐海路佛僧所傳譯之密教典籍與廣州光孝寺之關系》,《禪和之聲——“禪宗優秀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3月出版。
何方耀:《晉唐時期海路交通中往來佛僧的群體考察》,(臺灣)《普門學報》,總第三十二期,2006年3月出版。
何方耀:《它山之石典范之作——瑪麗?博伊斯〈伊朗瑣羅亞斯德教村落〉漢譯本評介》,《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何方耀:《漢唐求法僧梵文學習之特點及其社會影響淺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何方耀:《漢唐中國佛門的“邊地意識”與梵語學習熱潮》,《九州學林》,2005年,第4期162-139頁。
何方耀:《澹歸金堡與〈元功垂范〉關系考辨》,《華學》第七輯253-267頁,2004年12月出版。
何方耀胡巧利:《嶺南古代民間信仰初探》,《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何方耀:《解行相應傳心法——蔡鴻生〈仰望陳寅恪〉讀后》,《學術研究》2004年第7期。
何方耀:《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層次、內容和核心》,《廣東省社會主義學報》2005年第2期。
何方耀:《宗教群體關系及其協調原則》,《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何方耀:《廣東佛教發展的現狀、特點和問題》,《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何方耀:《西來初地說華林》,中國禪學研究系列叢書《達摩禪學研究》,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何方耀:《晉唐南海道佛僧與商人關系試析》,載《華夏文明與西方世界》,[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何方耀:《文化認同: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南方日報》1997年7月30日理論版(評為1997年“九七論壇”征文優秀論文獎)。
何方耀:《關于培養宗教職業后備人才與宗教統戰工作的關系問題》,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9年增刊。
何方耀:《光孝寺——嶺南第一古剎》,《中華兒女》(海外版)2002年4期。
何方耀:《二十一世紀中國佛教發展瑣談》,《中華兒女》(海外版)2002年第2期。
何方耀胡巧利:《關于廣州時期佛教史的幾個問題》,《嶺南文史》2001年第3期。
何方耀:《中國宗教活動特點之我見》,《嶺南文史》1997年第2期。
何方耀:《論宗教統戰工作的特點》,《粵海同心》,1997年第2期。
何方耀:《統一,民族的基調》,《南方日報》,1994年3月5日第十版。
何方耀:《從氣功的特點看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香港漢榮書局,1993年出版。
何方耀:《宗教對民族文化素質的影響》,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年出版,被《哲學動態》和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哲學宗教》轉載。
何方耀:《新時期廣東宗教和宗教統戰工作的特點》,《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何方耀:《文化認同:聯系香港和祖國大陸的精神紐帶》,《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增刊。
何方耀:《從〈六祖壇經〉看中華文化的融匯力》,《廣東社會科學》,1996年增刊。
何方耀:《魏晉南北朝佛教史藉述評》,《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報》,1990年第1期。
何方耀:《中西早期史學史學比較》,《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1989年第專集。

[教育背景]
1978年9月考入華中師范學院(今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歷史專業全日制本科學位,1982年7月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畢業后自愿赴西藏工作;1987年考入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攻讀史學史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導師為鄒賢俊、熊鐵基兩位教授,所撰畢業論文為《早期中西史學比較》,1990年6月通過畢業論文答辯,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分配至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任教;2000考入中山大學歷史系外來宗教文化研究所攻讀專門史(中西文化交流方向)博士學位,導師為林殊悟、蔡鴻生兩位教授,所撰畢業論文為《晉唐時期往來南海的佛教僧侶》,2006年通過畢業論文答辯,獲專門史(中西文化交流方向)博士學位。
華南農業大學

添加華南農業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華南農業大學考研分數線、華南農業大學報錄比、華南農業大學考研群、華南農業大學學姐微信、華南農業大學考研真題、華南農業大學專業目錄、華南農業大學排名、華南農業大學保研、華南農業大學公眾號、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華南農業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華南農業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huanannongyedaxue/yanjiushengdaoshi_53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