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

發布時間:2020-05-29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西安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 正文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工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物理電子學(080901)、電路與系統(080902)、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080903)、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080904)、集成電路系統設計(0809Z1)、導航與定位(0809Z2)
一、學科專業簡介
電子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對象是電子運動規律、電磁場與波、電子和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電子線路及其系統。關注的核心內容是微粒子(例如:電子和光子)的運動規律及其傳播載體(即器件集成與線路構造)和方式(即電磁場與電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領域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各種應用問題。從微觀視角研究微粒子運動及其產生的場和波,為信息的獲取表征、計算、傳播、存儲提供了電子化手段,為電子能量傳播提供了新途徑,使得人類進入電子信息時代,也使得電子科學與技術成為了現代各類科學技術的重要基礎。
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以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為特色和優勢,重點研究集成電路設計、微波電路與天線技術、半導體材料與器件、圖形圖像電路與系統等領域關鍵技術及其應用。該學科擁有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集成電路系統設計和導航與定位等6個學術碩士授予權。
該學科與通信和計算機等學科不斷交叉融合,形成了多支科研實力雄厚、學科交叉的研究團隊,其中“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團隊”被評為陜西省首批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和省級教學團隊;擁有教學科研人員近90人,教授15人,博士26人,擁有教育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陜西省“百人計劃”特聘教授2人、陜西省科技新星2人、陜西省教學名師1人。
該學科設有原信息產業部重點實驗室-專用集成電路設計中心(ASIC中心)、陜西省“13115”通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省通信片上系統工程中心、陜西省片上系統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與美國TI公司、羅德與施瓦茨公司、航天部九院第772研究所等合作成立多個聯合實驗室,與中船重工705所成立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形成了滿足學科發展的創新平臺。
該學科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一代圖形處理系統芯片體系結構及關鍵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40Gb/s SDH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關鍵ASIC開發》、國家“863”計劃項目《寬帶電路交換核心芯片開發》、國防“973”子項目《××系統關鍵芯片研發》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近39項以及一大批企業委托科研項目。在圖形圖像電路與系統、北斗導航天線與芯片設計、射頻集成電路與系統等領域的技術上獲得了突破。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0Gb/s SDH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科研獎勵十余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6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10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建有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2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
該學科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生15人,學生獲得各類科技競賽獎勵近30項,其中獲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二等獎1項、全國“挑戰杯”競賽三等獎1項、全國數模競賽三等獎多項。本學科65%以上的畢業生進入了西安中興通訊、航空631所和三大運營商等知名企業、科研院所,有力地支持了陜西地方經濟的建設發展。
 
二、培養目標
本學科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簡稱“碩士生”)應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團結協作精神,積極為國家建設服務;應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知識,具有電子科學和技術寬廣堅實的理論和系統專門的知識與實驗技能,了解國內外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集成電路等某一領域新技術和發展動向,并了解相關學科專業的基礎理論與技術;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或獨立擔負本專業技術工作的能力,能結合與本學科有關的實際問題進行創新的研究,能勝任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和產業部門有關方面的教學、研究、工程、開發及管理工作;應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能順利地閱讀專業書刊,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國際視野和競爭能力,應為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
具體學術能力要求如下:
1.獲取知識的能力
(1)應具備利用網絡、資料庫等搜索和整理文獻的能力,能夠從本學科國際主要刊物中掌握本學科的前沿動態;
(2)應掌握本學科具體某一個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識架構體系,應能了解該方向前沿和熱點的知識動向,明晰待解決問題的實質,探究知識的前因后果;
(3)應能利用本學科方向的核心理論,針對待研究對象本質,選擇或創新出合理的研究方法。
2.科學研究能力
(1)應對研究的問題具有濃厚興趣,以及良好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在導師指導下研究本學科領域內有價值的問題;
(2)不僅應具備學習、分析和評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還需要掌握扎實的電子儀器操作、設備測試等基本能力,同時具備對實驗數據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應能針對研究對象,分析其本質,提出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案;
(3)具備一定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踐能力
(1)應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開展學術研究或應用技術探索方面具有較強的本領。在學術研究方面能獨立完成文獻綜述、開展實驗設計、研究技術路線、分析實驗數據所對應的電子學內涵、獨立撰寫學位論文、獨立回答同行質疑和從事學術交流;
(2)應能針對研究問題,進行理論推導分析,設計實驗和實踐操作驗證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3)應具備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實踐活動,以完成學術研究和技術開發任務的能力。
4.學術交流能力
(1)應能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語言邏輯、中文和英文、書面和口頭等多方位,與同行或公眾流暢正確進行學術交流,表達學術思想和展示學術成果;
(2)通過學術報告、成果展示、學術論文、總結報告、研究基金申請等多種形式學習和提升學術交流能力。
5.其他能力
(1)應了解社會文化,知曉本國歷史和國外主流文化思想;
(2)應具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
(3)應對社會有責任感。
 
學制與學習年限
碩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提前完成培養計劃者,經過規定的審批程序可以提前畢業。碩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時完成學習、研究任務或參加碩士論文答辯的,可由本人提前三個月提出申請,指導教師簽署意見,經所屬學院同意并報研究生院審核,可延長學習年限。延長年限一般不超過一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物理電子學
研究光電傳感與檢測技術的理論、實現方法以及有機電致發光、新型投影顯示;研究光場的量子特性、量子態的產生、光子糾纏的物理機制,開發基于光場量子特性的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光纖通信、光傳感與測量等領域中的光器件以及全光信號處理技術。
2.電路與系統
研究圖形處理的基礎理論、算法設計及其系統仿真;研究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與視頻處理的基礎理論與算法設計,研發數字信號處理、圖像與視頻處理的嵌入式電路與系統;信息顯示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非線性電路與系統。
3.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研究納米電子材料與器件、小尺寸半導體器件及其電路可靠性分析、寬帶隙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新型光電功能材料、微電子機械系統設計與制造。
4.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研究微波通信系統的原理與組成及其微波電路的設計、仿真與實現;研究微波測量理論與技術以及電磁兼容;研究無線導航定位天線以及抗干擾天線系統理論及其設計、射頻電子電路和無線電頻譜管理及有效利用技術等。
5.集成電路系統設計
研究適合通信、信號處理和高性能計算等應用領域的大規模陣列處理器體系結構及其集成系統設計技術、并行算法的優化與并行編程技術;研究高效能系統芯片的片上互連技術、可重構和容錯技術以及多層次驗證和快速原型驗證技術。研究射頻集成電路、高精度ADC/DAC、PLL等數字模擬混合信號集成電路設計與實現、深亞微米/納米級CMOS模擬IC低功耗設計技術。
6.導航與定位
研究衛星導航接收機的高靈敏度、高動態和高精度等導航定位技術及其接收機的射頻、基帶處理、天線設計及其集成技術;研究衛星導航與慣性導航的組合技術、多導航源組合技術、多平臺協同定位技術;研究捷聯慣性導航技術,包括激光陀螺、光纖陀螺、MEMS陀螺和加速度計等慣性傳感測控技術;研究包括基于移動網絡的小區識別定位、到達時間差定位、網絡與終端混合定位等移動定位技術。
 
 
五、課程設置與實踐環節
碩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實踐環節實行學分制。碩士生應獲得學分要求不低于37學分,不高于41學分。碩士生課程學習與實踐環節學分的基本組成為:
1、學位課程(不少于19學分)
(1)馬克思主義理論課3學分
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必修課,2學分,36學時。“自然辯證法概論”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為選修課,1學分,18學時。
(2)碩士英語4學分
(3)專業基礎和專業課12學分
包括公共數學課6個學分。
2、非學位課程(不少于14學分)
非學位課程由專業方向課(不少于11學分)和選修課(主要由體育課和科技論文寫作課、計算機應用類課程、人文素質類課程等等組成,不少于3學分)。
3、實踐環節(不少于4學分)
(1)教學與社會實踐(2學分)
教學與社會實踐是培養碩士生在實踐中樹立知識報國、服務人民的志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碩士生面向社會、面向基層,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使碩士生了解高等教育與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掌握教學的基本技能。教學實踐活動可以采取講課、輔導、批改作業、指導本科生的實驗和畢業論文等形式。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碩士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采取深入社會基層從事與所學專業相近的知識培訓、技術指導、科技咨詢、社會服務、行政管理和調查研究等形式。
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任選之一參加。考核合格后方可參加論文答辯。
(2)學術活動(2學分)
碩士生要積極參加學術活動。指導教師須定期組織研究例會,聽取碩士生匯報研究進展,開展學術討論,至少每月一次。碩士生在全校范圍內至少參加6次學術講座或學術沙龍,結合學位論文選題,完成一篇學科發展綜述報告。
碩士生參加學術活動同時達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參加論文答辯。
 
 
六、培養方式和方法
1.碩士生的培養采取導師負責制,應成立以指導教師為主的指導小組共同進行指導。導師應根據本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碩士生入學后一個月內制定好課程學習計劃,第三學期制定好論文工作計劃。
2.碩士生的培養采取課程與論文工作并重的原則,既要使之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又要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能力或獨立從事開發設計工作的工程技術能力。
3.在碩士生培養的全過程中,無論是課程學習、論文工作或實踐課程都要注意培養碩士生刻苦鉆研的學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誠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謙虛誠摯的合作精神。要重視碩士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4. 碩士生應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積極參加各項公益活動。
 
七、學位論文工作
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碩士生獨立完成,學位論文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開題報告、中期檢查報告、論文評閱、組織答辯等)都要按《西安郵電大學學術型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和《西安郵電大學學位授予實施細則》的有關條款執行。學位論文基本要求見《西安郵電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標準》。
1、學位論文工作進程安排
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應該按照表1的時間按計劃進行。
                 表1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時間安排
序號 內       容 時 間 安 排 考    核
1 開題報告(含論文開題報告審核表,報研究生院) 第三學期末 開題報告評議專家組
2 中期檢查報告(報研究生院) 第四學期末 中期檢查專家組
3 論文答辯 第六學期末 答辯委員會
4 成果(按照西安郵電大學碩士學位相關規定)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審核學位前 研究生院
 
 
 
 
 
2、學位論文的評閱與答辯
碩士生必須完成培養方案中規定的所有環節,成績合格,并經研究生院審查認可后,方可申請參加學位論文(設計)答辯。學位論文(設計)的評閱應著重審核碩士生開展學術研究或應用技術探索方面能力,審核學位論文(設計)工作的技術難度和工作量。
學位論文(設計)至少應有2位專家(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評閱,審閱通過者方可參加答辯。
答辯委員會應由3位(不含指導教師)或5位(可含指導教師)本領域相關的專家(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組成。
西安郵電大學

添加西安郵電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西安郵電大學考研分數線、西安郵電大學報錄比、西安郵電大學考研群、西安郵電大學學姐微信、西安郵電大學考研真題、西安郵電大學專業目錄、西安郵電大學排名、西安郵電大學保研、西安郵電大學公眾號、西安郵電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西安郵電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西安郵電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xayddx/yjsy_306327.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