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汪振軍

發布時間:2021-10-07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汪振軍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汪振軍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汪振軍 正文

 
  姓名:汪振軍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63年
  職稱:教授  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最后學歷:文學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傳播理論

  汪振軍,1963年生,河南靈寶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鄭州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州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主要學術兼職:河南省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專家組成員,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專家咨詢組成員、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河南電視臺節目評審專家組成員、河南電視發展研究顧問、河南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河南宗教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人大《中原記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編委會特邀專家、河南省參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評審團專家、媒介批評網(北京)專家、河南文化產業網常務理事和專家委員會委員、鶴壁市文化產業發展顧問。

  曾在媒體當過三年記者編輯,連續七年為河南電視臺做節目評審與節目策劃。近年來專注于文化產業研究,多次參與河南省文化產業政策制定、規劃評審、項目策劃。2005年作為河南省第三批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于河南省文化廳,任辦公室副主任,是《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2005)兩個文件起草組成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創新研究》(2007)和中國首批博士后特別基金項目《文化資源、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品牌研究》(2008),完成中宣部、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社科規劃重大調研課題及其它省級項目20多項。連續5年為河南省委宣傳部《理論熱點在河南》(2006-2010)主要撰稿人。出版學術專著三部《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創意中原——河南文化產業創新研究》、《創意中國——軟實力與文化產業創新研究》(即出),參著參編六部。

  在《現代傳播》、《中國電視》、《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當代傳播》、《新聞界》、《鄭州大學學報》、《河南大學學報》、《中州學刊》、《思想戰線》、《中國文化藍皮書》、《河南文化藍皮書》等國家和省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篇,文章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文化創新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文作為中宣部文化調研的重點參考文章。文化產業專著《創意中原》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省級),論文《造就大器的新聞傳播學》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省級),還有一些成果獲中國廣播文藝獎(國家級)、河南廣播文藝一等獎(省級)及其它省廳級社科獎多項。多次河南省領導與社科界專家學者座談會,為文化強省建設建言獻策。多次作為文化方面的專家為河南省縣處級及廳局級干部上課,并接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南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采訪。其研究成果得到中宣部、中國文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產業、傳播學
  開設課程:文化產業學、媒介評論、電視欄目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傳媒批判學派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

  學術檔案
  一、著作:
  1.《創意中原——河南文化產業創新研究》(32萬字),大象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第一部研究河南文化產業的專著。(獨著);
  2.《獨立精神的堅守與失落——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研究》(23萬字)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獨著)博士學位論文;
  3.《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指導教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參著)劉思謙編著;
  4.《理論熱點在河南》(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參著、參編);
  5.《2007大眾熱點話題》(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參著、參編);
  6.《理論熱點縱橫談》(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參著、參編);
  7.《2009大眾熱點話題》(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參著、參編);
  8. 《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指導教材)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參著,有三篇文章入選)劉思謙編著;
  9. 《創意中國----軟實力與文化產業創新研究》(系統研究中國文化產業的專著,40萬字)河南人民出版出版社2010年版,即出;
  10.《中原文化概論》(參著第十章《中原民俗文化》1.4萬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二 、主要論文
  1996-2003年
  1.《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學》《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獨著);
  2.《云在青天水在瓶——佛教與中國傳統美學的幾點聯系》《民族藝術研究》1996年第4期。(獨著);
  3.《再論異化與審美》《殷都學刊》1996年第6期。(獨著);
  4.《解構與建構——當代文化的總體趨勢》《思想戰線》1997年第1期(核心期刊)。(獨著);
  5.《認同與超越》(《原型批評筆談之一》)《中州學刊》2001年第3期(核心期刊)(獨著);
  6.《文學史觀念與價值立場——從兩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談起》《河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核心期刊)。(獨著);
  7.《文學史觀念與價值立場——從兩部中國當代文學史談起》全文轉載于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2年第4 期。(核心期刊)(獨著);
  8.《文藝學的綠色之思》《海南師院學報》2002年第2 期。(獨著);
  9.《當代文學史寫作的價值之惑》《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核心期刊)。(獨著);
  10.《〈空鏡子〉照出了什么?》《新批評文叢》第六輯(山西作家協會編2003)。
(獨著)。
  2004年
  11.《中國電視的‘主義’與‘問題’》《現代傳播》(權威期刊)2004年第5期(獨著);
  12.《影響的焦慮——全球化、知識分子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青海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4年第4期。被北京《文化研究》等網站轉載。(獨著);
  13.《中西美學視野中的言意觀》《鄭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被《新華文摘》2005年(權威期刊)題錄。(獨著);
  14.《公共領域、輿論監督與公共知識分子》《廣西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4年第7期。(獨著);
  15.《新聞評論的人文精神》《新聞愛好者》(核心期刊)2004年第5期(獨著);
  16.《人文精神是新聞評論的靈魂》《采寫編》(河北)2004年第1期。(獨著);
  17.《廣電人的文化積累與精品創造》《聲屏世界》(江西)2004年第6期。(獨著);
  18.《析:陳獨秀和杜亞泉的東西文化論爭》《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獨著);
  19.《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言意’和‘意象’》《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 第三輯,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獨著)。
  2005年
  20.《電視傳播與本土文化精神的張揚》《新聞愛好者》(核心期刊)2005年第11期(獨著);
  21.《現代傳媒與中華武術文化的成功結合》《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權威期刊) 2005年第12期(獨著)(收入《跨越之光:河南電視臺建臺40周年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2.《走出電視文化的誤區》《中國電視》(核心期刊)2005年第5 期(獨著);
  23.《司法與傳媒;在矛盾中尋求統一》《新聞界》(核心期刊)2005年第5期(獨著);
  24.《造就大器的新聞傳播學》《當代傳播》(核心期刊物)2005年第5期,獲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獨著);
  25.《中原文化價值觀與中原學術創新》《學習論壇》(中共河南省委黨校)2005年第1期。(獨著);
  26.《中國畫的人文傳統與寫意思維》《東方藝術》2005年第11期。(獨著)。
  2006年
  27.《論傳媒與司法的矛盾、契合與平衡》《鄭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獨著);
  28.《新聞自有品格----蔡元培新聞思想述評》《當代傳播》(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獨著);
  29.《用文明構建和諧網絡》《新聞愛好者》(核心期刊)2006年第12期。(獨著);
  30.《人文素質教育與現代大學教育》《社會科學報》(上海)2006年7月23日。《山西師范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轉載。(獨著);
  31.《地方電視臺的1+4戰略》《聲屏世界》2006年第8期(獨著)。
  2007年
  32.《文化創新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河南大學學報》(核心刊物)2007年第1期。2007年8月作為中宣部重大調研課題參考文章。(獨著);
  33.《文化創新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新華文摘》(權威期刊)2007年第7期論點摘編。《甘肅日報》2007年5月6日轉載(獨著);
  34.《文化創意點亮河南文化產業》《河南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獨著);
  35.《關于河南文化企業集團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經營的思考》《河南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
  36.《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報告》 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 《文化藍皮書:200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核心期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2 月第1 版(合著);
  37.《用文化創新推動河南文化產業大發展》《科學發展與中原崛起》(河南省社科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獨著);
  38.《用文化創新推動河南文化產業大發展》《河南日報》(理論版)2007年11月15日(獨著);
  39.《大眾傳媒與社會性別意識的傳播》《中州學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3 期。(獨著)
  40.《言、意、象——從表意到審美》《河南師范大學》(核心期刊)2007年第3期。(獨著);
  41.《“紅樓”選秀的議程設置》《青年記者》2007/20(合著)。
  2008年
  42.《文化創意:從資源到品牌的關鍵》《鄭州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08年第4期(獨著);
  43.《文化創意:從資源到品牌的關鍵》《新華文摘》(權威期刊)2008年第21期論點摘要。(獨著);
  44.《用文化和諧促進文化大繁榮》《河南日報》(理論版)2008年1月30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文化部網站等多家網站轉載(獨著)《學理論》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45.《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強省建設》《河南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版(獨著);
  46.《走向媒介文化研究》《新聞愛好者》(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獨著);
  47 .《約翰•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8第2期(合著);
  48.《以科技創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強省戰略與科技支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9月第1 版。(獨著);
  49.《服務業:解放思想的路有多遠》,河南日報 理論版2008年7月23日;
  50.《以文化創新為突破口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理論研討會論文推薦至中宣部。(獨著)。
  2009年
  51.《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與傳承思考》《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1 期(核心期刊)。(獨著);
  52.《軟實力競爭與文化創新》《當代傳播》2009年第6期(核心期刊)(獨著);
  53.《關于文化產業創新體系的思考》《河南文化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獨著);
  54.《河南60年文化建設的輝煌歷程與思考》,河南省紀念新中國60周年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獨著);
  55.《金融危機帶來文化轉機》《河南日報》2009年6月3日。(獨著);
  56.《2008年河南報業發展綜述》《2009中國報業年鑒》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9年月月第1版。(合著)。
  2010年
  57.《少林文化品牌傳播調查報告》《河南文化發展報告(20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獨著);
  58.《鄭州打造文化創意城市的路徑分析》《2009年鄭州文化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獨著);  
  59.《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理念與文化精神》《河南大學學報》(核心期刊)2010年第1期。(獨著)。

  三、科研項目
  1. 2007.6—2009.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創新研究 主持人;
  2. 2008.10—2011.10 中國首批博士后特別基金項目:文化資源、文化創意與文化產業品牌研究 主持人;
  3. 2006.5—2007.5 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河南文化產業創新研究 主持人;
  4. 2007.3—2007.5 河南省委省政府重大調研項目:河南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研究主持人 ;
  5. 2007.4—2007.6 河南省委省政府重大調研項目:河南文化企業集團發展研究 主持人;
  6. 2006.5—2006.6 中宣部專項課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研究 參加人 研究報告 為十六屆六中全會“和諧文化”作前期準備;
  7. 2007.6—2007.9 中宣部專題課題: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參加人 為十七大第七部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前期準備;
  8.2008.3—2008.7 中宣部出版局課題:傳統文化與出版產業及區域經濟發展 參加人;
  9.2006.6—2007.8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 參加人;
  10.2005.7-2007.6 河南省社科重大項目:河南文化產業研究 參加人;
  11. 2003.5-2004.5 河南省社科聯項目:中國民本思想與中國封建政治關系研究 參加人;
  12. 2006.6—2007.8 河南省教育廳項目: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主持人;
  13.2005.6—2006.6 河南省社科聯項目:河南電視與中原文化傳播 主持人;
  14.2004.4—2005.3 河南省社科聯項目:中原文化價值傾向性研究 主持人;
  15.2006.4—2007.5 河南省社科聯項目:傳媒對公共情緒的宣導撫慰功能研究 參加人;
  16.2004.4-2005.5 河南省教育廳項目:我國傳媒廣告的規范問題研究 參加人;
  17.2003.9-2005.8 鄭州大學博士研究項目:傳播學批判學派研究 主持人;
  18.2005.9-2007.9 鄭州大學 鄭州大學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媒介文化研究 主持人;
  19.2005.5-2008.4 鄭州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媒介文化研究 主持人;
  20.2007.9-2009.9 河南省軟科學重大項目: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參加人;
  21.2008.1—2010.1 省博士后研究項目: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研究主持人;22.《領導干部如何與媒體打交道》,中宣部調研課題,主要參與人,2010年1月。

  四、主要獎項
  1995-2003年
  1.《讓歷史告訴今天》(電影評論)獲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的“新進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優秀影片全國影評征文比賽三等獎(1996北京);
  2.《橫空出世二月河南,妙筆重現三帝王》獲廣電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評選的1998年中國廣播文藝三等獎。(國家級政府獎);
  3.《橫空出世二月河南,妙筆重現三帝王》獲1998年河南廣播文藝一等獎。(省級獎)
  4.《大無大有周恩來》獲1999年河南廣播文藝二等獎;
  5.《生命的蓮燈---介紹林徽因和她的詩》獲2000年河南廣播文藝二等獎。
  2004年以后
  1.《創意中原:河南文化產業創新研究》獲2007年河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省級);
  2.《造就大器的新聞傳播學》獲2005年河南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省級);
  3.《河南電視與中原文化傳播》獲2005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成果一等獎;
  4.《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獲2008年中國科協第十次年會征文一等獎(河南省科技廳、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文化廳主辦);
  5.《解放思想,打好文化體制改革的攻堅戰》獲2005年河南省優秀調研成果獎;
  6.《現代大學理念與人文素質教育》獲2006年河南省素質教育征文二等獎;
  7.《中原文化價值傾向性研究》獲2004年河南省社科聯調研成果二等獎;
  8.《中原文化價值觀與中原學術創新》獲2005年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
  9.《以文化創新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入選“河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理念研討會”優秀論文(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2008年12月);
  10.《推進文化創新 提高文化軟實力》一文,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征文中被評為一等獎(鄭州大學2008年12月);
  11.2009年4月至7月參加全省理論界“科學應對危機,助推河南發展”大型調研活動,貢獻突出受到河南省委宣傳部的嘉獎。

  五、主要學術活動
  2003年
  1. 2003年10月參加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首屆新聞評論高層論壇會議宣讀論文《人文精神是新聞評論的靈魂》;
  2. 2003年12月參加北京第三屆“新世紀新聞輿論監督”研討會宣讀論文《公共領域、輿論監督與公共知識分子》。
  2004年
  3. 2004年4月參加開封中國新聞史學會會議宣讀論文《新聞傳播思想應該成為新聞史教學的主要內容》。
  2005年以后
  4. 2005年作為河南省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于河南省文化廳,參加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和《河南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05—2020年)》文件起草工作,是起草組主要成員;
  5. 2007年參加河南省人大《中原記憶----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撰稿和編輯工作;
  6. 2005年10月參加中國第七屆中國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并宣讀論文《大眾傳媒與社會性別觀念的傳播》(開封:河南大學主辦);
  7. 2005年12月參加中國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高層論壇并宣讀論文《文化創意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武漢 文化部主辦);
  8. 2007年1月參加河南省“兩個跨越”高層論壇作主題發言《文化創意點亮河南文化產業》(鄭州 河南省社科聯主辦)。本論壇的發言紀要被省委書記徐光春批示,建議四大班子認真學習;
  9. 2007年11月參加河南省領導與社科理論界專家座談會,作主題發言《用文化創新推動河南文化產業在發展》。(鄭州 河南省社科聯主辦)河南日報全文刊發,河南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光明日報等媒體對此作了報道;
  10. 2007年12月參加鄭汴一體化高層論壇并作主題發言《鄭汴融城與文化融合》(鄭州日報、開封日報主辦)兩地媒體作了報道;
  11. 2008年1月參加中國木版年畫搶救保護發展國際高層論壇,與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先生等專家就木版年畫保護與創新作主題發言《關于中國木版年畫創新與發展的思考》(開封市人民政府主辦);
  12. 2008年1月參加河南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與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白庚勝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文化產業開發問題。
  13. 2008年3月參加河南省文聯與浚縣合辦的“浚縣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構建研討會”作主題發言《浚縣廟會的文化特色與產業創意》;
  14. 2008年5月18日,參加北京大學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暨博士后科學論壇”(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召開),論文《文化創新與文化自覺》(11000字)入選;
  15. 2008年9月18日參加在鄭州舉辦的中國科協第十次年會,與中科院王越院士等專家就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作專題發言。題為《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
  16. 2008年2月作為河南理論界的代表受省委省政府邀請參加在鄭東新區舉行的2008年春節團拜會;
  17. 2008年12月應邀參加河南電視臺《對話中原》欄目,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庚香談河南文化發展30年,專題分兩次播出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
  18. 2009年上半年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少峰教授、清華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上海交大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胡惠林教授等專家一同參加河南省8個文化改革試驗區的策劃規劃調研和評審工作;
  19. 2009年5月到7月參加省社科專家“應對金融危機,助推河南發展”大型調研活動,徐光春書記親自聽取匯報;
  20. 2009年9月參加清華大學主辦的軟實力與政府傳播國際研討會;
  21. 2009年12月參加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主持的省社科界專家座談會;
  22. 2010年2月參加由中國先秦史學會、河南省社科院、鶴壁市政府舉行的主辦的儒商子貢文化研討會;
  23. 2010年3-5月參加鄭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調研活動,為專家組成員;
  24. 2008年4月15日《光明日報》《期待木版年畫的春天》一文采訪關于木版年畫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問題;
  25.2007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第11版《誰為杜康解憂?》一文采訪關于兩省杜康酒商標之爭與文化資源利用問題。

  *如果發現導師信息存在錯誤或者偏差,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系,以便進行更新完善。
 

以上老師的信息來源于學校網站,如有更新或錯誤,請聯系我們進行更新或刪除,聯系方式

添加鄭州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鄭州大學考研分數線、鄭州大學報錄比、鄭州大學考研群、鄭州大學學姐微信、鄭州大學考研真題、鄭州大學專業目錄、鄭州大學排名、鄭州大學保研、鄭州大學公眾號、鄭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鄭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鄭州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鄭州大學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zhengzhoudaxue/daoshi_479940.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