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聯系方式

發布時間:2020-04-22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聯系方式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聯系方式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聯系方式 正文

學院由1942年“國立貴州大學”創辦的歷史學專業發展而來,歷經歷史系、人文學院、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之組建分合而成現今之規模。現有教職工39人,專任教師33人,其中省管核心專家1人,省管專家2人;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高職稱教師比例76%;博士學位教師27人,高學歷教師比例82%;45歲以下中青年教師比例52%,師資隊伍年齡、學緣結構日趨合理并形成梯隊,教學科研力量較為雄厚,且長期致力于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教育培養工作,助推了新時期貴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學院堅持“教書育人”思想傳統,肩負人才培養歷史使命,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涌現出黎東方、姚公書、張振珮、侯紹莊、杜文鐸等一批在國內專業領域中具有影響的知名學者;且歷年來培養了5000余名歷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和600余名中國史專業和民族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有現任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諶貽琴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陳祖武等杰出校友。
學院現有歷史學本科專業,中國史、民族學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碩士學位點(籌)。學院重視歷史學與民族學學科建設,大力推動基礎學科和特色學科發展。歷史學既是學校重點支持和建設的人文核心專業之一,也是學校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學科專業之一;民族學學科為貴州省重點學科和貴州省特色重點學科。
學院注重科研工作,加強科研組織建設,積極推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學術研究及成果產生。學術研究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如姚公書與史學家譚其驤、史念海共享中國歷史地理學開拓者之譽;張振珮《史通箋注》及劉知幾研究著述,乃是“史通”研究經典;杜文鐸等主編多卷本《貴州通史》,躋身全國區域史研究典范。近十年來,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中國苗族古經采集整理與研究”、“世界苗學通史”、“西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文獻的文獻采輯、研究與利用”4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各民族國家認同研究”與“海外苗族英法語文獻收集整理與研究”2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20余項,其他省部級項目數十項,參與國家社科特別委托項目“陽明文化與國家治理研究”1項;出版學術專著多部;主辦學術輯刊《陽明學刊》、《人文世界》,出版“書不盡的貴州”大型民族歷史文化叢書系列、“清水江研究系列”多卷本大型文獻《天柱文書》等,積極推動“貴州學”和“清水江學”建立并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學院建有清水江學研究中心、陽明學研究中心、西南文獻研究中心、土司文化研究中心、東方思想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獲批建有貴州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華傳統文化與貴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國家民委民族政策與理論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形成了區域民族史、文化史、社會與宗教研究組合的特色優勢學科群,且在國學與傳統文化領域弘揚與傳播、研究與實踐上引領發展,尤其陽明學、陽明后學及陽明文化研究與傳播成果居國內前列,且是全國陽明學研究的三大重鎮之一。
在新的歷史時期,學院將秉承“明德至善,博學篤行”之校訓,遵循“厚基礎、強能力、重素質、求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扎實工作,銳意進取,大力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學術研究新路徑,積極實踐新時代貴州大學有特色領軍型高水平大學建設新目標,努力為新時代貴州省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貴州大學

添加貴州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貴州大學考研分數線、貴州大學報錄比、貴州大學考研群、貴州大學學姐微信、貴州大學考研真題、貴州大學專業目錄、貴州大學排名、貴州大學保研、貴州大學公眾號、貴州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貴州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貴州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guizhoudaxue/yanjiushengyuan_255262.htm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