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學簡介

發布時間:2020-05-05 編輯:考研派小莉 推薦訪問: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學簡介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學簡介內容如下,更多考研資訊請關注我們網站的更新!敬請收藏本站,或下載我們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眾號(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費考研資源可以領取,有各種考研問題,也可直接加我們網站上的研究生學姐微信,全程免費答疑,助各位考研一臂之力,爭取早日考上理想中的研究生院校。)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理學簡介 正文


一、學科簡介
1.一級學科簡介
(1)學科概況
地理學與自然、社會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一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應用廣泛、前景廣闊的學科。從古至今,地理學一直是重要的學科門類。在古希臘、中國、阿拉伯等文明中,地理學具有突出地位,并和歷史一起構成反映空間和時間的兩門基礎科學。近代以前,地理學曾是囊括天文、地質、生物、氣象等學科的“科學之母”。近現代的發展使得地理學趨于專門化,但還是一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地球信息科學三大門類的、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正是因為地理學橫跨自然、人文(社會)和技術三大領域,強調整體思維,所以,它可應用于解決這些領域所涉及的許多現實問題,比如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區域與城鄉規劃,地圖與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等,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近年來,隨著自然環境的復雜演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學也不斷革新,并日益顯示其重大作用。全球自然環境的劇烈變化使得自然地理的重要性提升,經濟社會的快速變革凸顯人文地理學的價值,信息化的快速演進則使計算機、網絡技術與地理學結合,促生了GIS(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和地球信息科學。自然地理基礎、人文社會關聯、信息技術優勢使地理學三足鼎立。地理學的優勢在于整合這三者成為一門完整的體系。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科的歷史可追溯到1919年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部。1952年,我國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到南京師范學院創辦地理系。1997年成立地理科學學院。目前,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科擁有多個高層次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平臺。地理學科為江蘇省優勢學科,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人文地理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全國地理學學科排名位居前列。近年來,學科的發展緊緊圍繞國家經濟建設需求,瞄準地理科學國際學術前沿,秉承教學與科研并舉的方針,在東亞季風環境演變與全球變化、區域空間結構與資源集約利用、人類活動環境效應與生態建設、虛擬地理環境系統構建的理論與方法等方向上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和影響力的系列成果,在人才培養上取得矚目的成績。
2.學科方向簡介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的學科方向主要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理環境遙感、環境地理學及海洋地理學。
(1)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方向主要瞄準地理學國際學術前沿,秉承教學與科研并舉的方針,在綜合自然地理、第四紀地質、環境變遷與全球變化、資源開發與利用、地面過程與地貌模擬等多個領域,系統研究地球表層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的特性、形成過程、動態變化和空間變異。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自然地理方向是自然地理學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自然地理學國家級教學團隊、地理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現代自然地理學》國家精品課程、《自然地理與人類環境》國家精品視頻課程各1項。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近年來已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Nature》上發表論文5篇;沈冠軍教授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封面論文,將北京猿人的年齡測定為77萬年。汪永進教授團隊發表的 “過去22.4萬年千年和軌道尺度東亞季風變化”被評選為2008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2)人文地理學 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是由我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先生創立并建設的我國現代第一個人文地理學專業。在李旭旦、金其銘等先生的帶領下,南京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已成為我國人文地理學復興的主要基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淀。近年來,該學科在區域空間結構與空間規劃、鄉村地理、城鄉發展與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與城鄉規劃、旅游地理學、人口遷移與社會轉型、城市化與信息化、資源能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地緣政治格局變化重組、歷史文化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均取得了較為出色的研究成果,擁有了較好的國內外學術影響力。現擁有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江蘇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人文地理與區域規劃研究所等國家級、省部級研究平臺。擁有人文地理學博士點和人文地理學、旅游管理、土地資源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校級精品課程各1項、“十五”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曾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擁有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3人。
(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方向主要面向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利用空間認知理論、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空間技術等探討地理空間認知規律、地理信息獲取、地理信息表達以及綜合分析和模擬地理現象及地理過程。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地理信息的空間結構和機理,地理信息的獲取、建模、加工、處理、表達和應用等。為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先進的方法論和技術,為資源與環境管理及決策提供技術支撐。該方向擁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學科、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博士學位點,地理信息系統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擁有江蘇省地理環境演化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點、地理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地理信息科學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地理空間信息技術工程中心、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研發平臺;擁有地理信息系統國家級教學團隊、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理環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擁有中組部QR特聘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各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擁有《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學》國家精品課程、《地理信息系統》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國家人才培養模式試驗區。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863 ” 項目、“ 973 ” 課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級重大重點項目數十項,年均研究經費1000萬元以上。獲得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獎勵。開發了面向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管理、市政設施管理等數十項行業GIS系統,在政府相關部門和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4)地理環境遙感 地理環境遙感主要利用遙感、遙測等技術,是以探測地理環境現象及其動態變化為目標的遙感科學、技術與應用,旨在研究自然、經濟和社會文化地理環境發展演化的時空分布和變化機制,為地理環境多維、多尺度和高時效的動態監測以及多學科綜合分析提供綜合性技術支撐。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擁有地理環境遙感二級學科博士點和遙感技術與應用二級學科碩士點;近年來,在遙感動態監測的機理與過程、環境遙感的原理、技術與方法以及大氣環境遙感、環境動態變化監測與評價、大氣污染遙感監測與估算、湖泊水體水質監測與反演、土壤環境及海洋遙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特色成果。擁有《遙感地學分析》國家精品課程及數項“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教材項目。主持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太湖水專項項目、“863”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十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及其他省部級獎勵多項。
(5)環境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方向主要通過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復合系統結構、功能、動態變化與協調平衡機制,深入研究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環境(氣象氣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復合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規律,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服務。南京師范大學環境地理學方向有機整合了地理科學、化學、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的優勢力量,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全球生源要素(碳、氮、磷)循環過程、機理及其影響、晚新生代以來東亞環境變遷過程、全球氣候環境過程建模與模擬、環境演化的非線性動力學、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等。擁有江蘇省物質循環與污染控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環境演變與生態建設重點實驗室、南京師范大學土壤環境與污染控制研究所、南京師范大學農業發展研究院等重點研究機構以及環境地理博士點和碩士點,擁有高標準的環境監測實驗室、環境微生物實驗室、環境化學實驗室、環境生物學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環境生態學實驗室、水處理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并建立了多個校內外專業實習基地和就業創業實習基地。
(6)海洋地理學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擁有海洋地理學博士點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江蘇省海洋綜合開發與生態建設工程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環境演變,海洋資源環境調查及其開發利用與保護,海洋經濟、海洋國土及其權益,海洋政治、立法與管理,海洋新技術發展、應用與影響等。近年來在海岸帶遙感調查與動態監測、海洋-河口系統建模與模擬、海陸交互帶的地理環境演變規律、海域規劃與環境評估等領域形成了獨到的特色。擁有國家海洋局頒發的海域使用論證甲級資質,是國家海洋功能區劃專家委員會評選確定的海洋功能區劃編制技術單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發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下設有海洋開發綜合辦公室、海洋調查監測與數據分析實驗室、海洋基礎地理實驗室、海洋模擬分析實驗室等實驗室,共有50人從事海洋開發與生態建設,已經形成了包括海洋地質地貌、海洋工程、海洋規劃、海洋生物、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測量、海洋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專業和年齡結構合理的海洋教學及科研隊伍。其中教授級工程技術人員15人,高級工程師20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海洋局公益性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數十項,年均科研經費超千萬元。

二、培養目標
熟悉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勝任野外工作和實驗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數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學研究從數據采集到定位分析和學術論文寫作的全過程,具有符合規范地完成研究報告、發表學術論文的能力;能夠使用一門專業外語進行學術論文寫作;勝任與地理學有關的工作,就業面寬廣,或具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基礎。

三、質量標準
1、應掌握的本學科基本知識
1)應具有良好的數學、物理、化學和生態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
2)應具有良好的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應用基礎;
3)應具有良好的部門地理學基礎;
4)應具有一定的區域地理學基礎;
5)應對自己從事的學科方向的專業基礎具有較為系統的掌握;
6)應具有地理數量分析的基礎;
7)應具有良好的利用地圖表達地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
8)應受過一定的野外調查技能訓練。
2、應具備的本學科基本素質和學術道德
1)學術素養
1應了解地理學的發展趨勢和前沿領域;
2應了解社會發展對地理學應用研究的要求;
3了解國家關于地圖和地理數據資料的保密規定;
4尊重他人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與成果。
2)學術道德
碩士學位獲得者應遵守共同的學術道德規范。在地理學研究中,數據、地圖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幾個重要方面,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對他人的這些成果能夠進行正確辨識,并在自己的研究論文或報告中加以明確和規范的標示。
3、應具備的本學科基本學術能力
1)獲取知識的能力
1能夠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地理學及相關學科學術文獻,獲取相關的地理學知識、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與技術;
2能夠熟練運用互聯網絡通過規范途徑獲取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學術信息。
2)科學研究能力
1所有地理學碩士學位獲得者應能夠對自己從事研究領域的某一方面進行評述。
2所有地理學碩士學位獲得者應該能夠應用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去解決具體的地理學實際問題。
3)實踐能力
1至少應該能夠在地理學的某一個方面從事學術研究或應用研究與實踐。
2地理信息系統方向的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備GIS二次開發的能力。
3自然地理、環境地理方向的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備本學科科學研究的野外調查及實驗技能。
4人文地理方向的碩士生應具有一定的調查和分析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
5海洋地理方向的碩士生應具有一定的海洋調查、數據獲取、分析與評價能力。
6所有地理學碩士學位獲得者都應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協作意識。
4)學術交流能力
能夠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研究問題、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所用數據、研究結果、結論和問題討論等。
5)其他能力
具備野外調查或調研所需要的組織、聯絡和溝通等社交能力。
4、學位論文應達到的相關學科規范性要求和質量要求
1)規范性要求
論文所包含的以下幾個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選題依據、研究進展綜述、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說明、數據和資料來源說明、研究結果、結論及其可靠性與有效性分析。
論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論文選題的理論前提成立且可靠。
2所有地圖圖件均需要采用國家標準地理地圖或以之作為底圖。
3原始數據和資料要標注來源出處;野外試驗點、采樣點或所研究區域的樣本取樣點必須配有全球定位坐標。
4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標準或規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處;新方法必須詳細描述其機理、步驟與操作程序。
5文中需附中英文圖表題,計算式必須用公式編輯器編排,并有順序號。
6核心學術概念要明確、嚴謹、有效,不能將生活習語或流行語當學術概念;除了本一級學科慣用縮略語外,文中縮略語必須在第一次出現時注明全稱。
7論文必須有適量的外文參考文獻,且文中要體現確實參考了某些外文文獻。
8論文應有專門章節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進行可靠性與有效性分析。
2)質量要求
1選題應圍繞一個地理學學術問題或應用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解決社會實踐問題來進行;
2所用數據翔實和有效;
3研究方法針對性強;
4技術路線清晰可行;
5邏輯較為嚴謹;
6研究結果具體,可信度高;
7寫作規范;
8結論明確。
本一級學科碩士學位論文必須在地理學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可以是理論概念的創新,方法的創新,開發新數據或創新現有數據的使用方式,研究問題的創新。具體如下:
1概念和理論的創新。在本學科領域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論,新的概念和理論具有一定的概括或解釋能力。
2方法的創新。使用和開發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數據采集、觀測、實驗、分析、測量、計算和展示的方法或指標體系,新的方法和指標體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3數據的創新。通過采用更為先進的觀測設備,或者設計新的調查方案獲得新數據,或者開發已有數據,用新的理論視角找到新的數據使用方式。
4研究問題的創新。采用現有的理論或者方法,研究探討最新出現的自然或人文現象、人類活動的環境影響或對策等,并取得創新成果。

四、學制與學分
碩士研究生學制三年,在校學習年限(含休學等中斷學習的時間)最長不超過五年。優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課程學習和學位論文者,可申請提前答辯和提前畢業。
總學分不少于30個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20個學分。

五、培養方式
碩士生的培養應以課程學習為基礎,重點是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碩士生的課程學習環節應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案例分析、社會調查、方案設計、研究報告等多種方式對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鼓勵跨學科選修課程。
提倡實施碩士生導師指導小組制度。根據研究生培養的實際需要,組建碩士生導師指導小組,系統地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充分發揮研究生個人的特長和才能。
有計劃地邀請校外專家講學,積極創造條件鼓勵研究生參加有關學術活動,特別是參加或列席本專業國際或國內學術會議。

六、培養環節
1、碩士生入學后二個月內,應在導師或導師組指導下制定個人培養計劃,并由導師審查通過后報學院備案。
2、課程學習是碩士生培養的核心環節,應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案例分析、社會調查、方案設計、研究報告等多種方式對學習情況進行考核,鼓勵跨學科選修課程。
3、充分發揮經典文獻閱讀在夯實碩士生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中的作用,各學科應列出碩士生必讀的文獻,并在確定碩士生錄取名單后盡早將必讀文獻目錄發給擬錄取的碩士生,提出閱讀和考核要求。
4、碩士生應在廣泛閱讀文獻和了解本學科發展動態的基礎上,與實際項目、課題或需解決的問題相結合,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進行開題,開題時間一般在第三學期。
5、實行碩士論文預答辯制度,預答辯與答辯之間間隔不得少于1個月。
6、論文工作環節應側重于對碩士生進行系統、全面的科研訓練,培養碩士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各學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碩士生申請學位應取得科研成果的數量和水平提出要求。碩士學位論文實行校內外專家全盲審制度,通過后方能進行答辯。
南京師范大學

添加南京師范大學學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眾號“考研派小站”,關注[考研派小站]微信公眾號,在考研派小站微信號輸入[南京師范大學考研分數線、南京師范大學報錄比、南京師范大學考研群、南京師范大學學姐微信、南京師范大學考研真題、南京師范大學專業目錄、南京師范大學排名、南京師范大學保研、南京師范大學公眾號、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機上查看相對應南京師范大學考研信息或資源

南京師范大學考研公眾號 考研派小站公眾號

本文來源:http://www.sacvlig.cn/nanjing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70924.html

推薦閱讀